正文 第11章 自我調適,釋放生活中的壓力(1)(1 / 3)

無論是富有還是貧窮,是成功還是失敗,每個人都能感受來自生活各個方麵的壓力。在重壓之下,有人緊張,有人輕鬆;有人焦慮,有人豁達;有人苦悶,有人興奮,區別就在於不同的人對生活壓力持有不同的態度。

生活壓力固然是人生的沉重包袱,但也可以成為人生的激勵動力。井無壓力不噴水,人無壓力輕飄飄。樂觀者從來都認為壓力是好事,悲觀者卻始終感到壓力是不幸。學會釋放壓力,與壓力和平共處,從壓力中獲得奮進的力量,這才是一種正確的人生選擇。

講題一:剖析壓力的危害

生活中的壓力或是來自外界的刺激,或是來自內心的反應。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決定了他對壓力的態度。既然壓力隨時都有,無法逃避,大多數人因此選擇了理性麵對。隻有心理不健康的人,才會對壓力產生緊張、焦慮和恐懼。

1.人生中的壓力不可避免

人活著就會感受到壓力。沒有人可以避免人生壓力的存在。不管喜歡與否,壓力每天都會陪伴著你。

所謂壓力,不是一種想象出來的疾病,而是指個體對沒有足夠能力應對的重要情景、某個人或者某件事情所做出的情緒與生理的緊張反應。那些使人產生壓力反應的事件被稱為壓力源。當人產生壓力的時候,大腦分泌出腎上腺素等激素,通過血管流淌到身體的各個部分,於是就引起了生理反應。

人們在壓力下常出現如下表現:

心跳開始加快;呼吸開始急促;肌肉緊張並準備行動;視覺變得敏銳起來;胃裏打鼓;思維敏銳;開始出汗。

壓力本身並不是什麼壞事。壓力研究鼻祖漢斯·賽葉醫生將壓力分為有害的不良壓力和有益的良性壓力:不良壓力使人感到無助、灰心、失望,而且它還能引起身體和心理上的損害;良性壓力能夠給人以成功感或振奮感,使人愉快並能有效地幫助人們生活。

人們從空中跳傘,有些人非常喜歡它,感到興奮、鼓舞,於是感受到良性的壓力,而有些人感到恐懼甚至變得歇斯底裏。這就說明,壓力的有害或有益不在於壓力源的強弱或壓力的種類,而在於個人對事件或環境的反應。

2.壓力過重所導致的各種症狀

適度的壓力對人有積極意義,但長時間的或過強的心理壓力卻是有害的,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例如,承受壓力過多的人可能會血壓升高、尿頻、易怒,做例行性的決策有困難,缺乏食欲,易出事等。這些症狀可歸納為三種類型:生理症狀、心理症狀和行為症狀。

(1)生理症狀壓力感出現初期,容易使人先注意到其生理症狀方麵。這主要是因為,這些症狀是最明顯的而且比較容易描述,壓力感會使患者的新陳代謝出現紊亂,心率、呼吸頻率加快,血壓升高、頭疼,易引發心髒病。加拿大學者舍利曾研究持續的高壓力對身體的影響,結果發現身體會產生適應性生理反應,舍利稱之為“一般適應症狀”。他認為這個症狀包括三個階段:警覺反應階段、抗拒階段和耗竭階段。

1)警覺階段個體的生理會產生各種改變,以使受威脅的個體迅速恢複正常。不論壓力來源是生理性的還是心理性的,它們都會產生相同的生化改變,出現相同的症狀,如頭痛、發燒、沒有胃口等。

2)抗拒階段如果個體持續在上述壓力環境中生活,就會進入抗拒階段。此時,警覺階段的生理反應漸趨正常,對原先的刺激抗拒力增加了,但對其他壓力來源的抗拒卻反而降低了。

3)耗竭階段當傷害性壓力來源持續過久,個體就無法抗拒下去,就進入“耗竭期”。個體無法再適應這些壓力,第一階段的許多症狀又重新出現。如果壓力來源再繼續,個體會得病甚至死亡。美國醫學界認定七種與心理壓力有關的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支氣管氣喘、風濕性關節炎、神經性皮膚炎、胃潰瘍、潰瘍性結腸炎以及不明原因的高血壓。

心理學研究表明,所有疾病中一半以上與壓力有關。心理學家對動物的實驗研究表明,麵臨壓力而長期情緒緊張,將影響個體消化係統的功能,產生潰瘍病。

有關研究顯示:醫學院的學生在期末考試的一周之內,其免疫係統的功能與平時相比大為降低,但存在較大的個別差異。一項對117位住院心髒病人所做的調查顯示,有20%的病人在心髒病發作時並沒有明顯的器質性疾病,但他們在發病前24小時內都曾體驗突發性的心理困境,如憤怒、恐懼、過於激動等感情情緒反應。

這說明壓力與人的生理與心理疾病的關係密切。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心身疾病的研究,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和社會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中占據主導作用,並產生明顯的生理結構和功能障礙的疾病,而壓力引發的持續緊張狀態常常是致病的主要原因。一般心身疾病的診斷依據五個基本條件:

心理方麵的壓力源出現在任何身體症狀顯現之前;個體知道情緒興奮,卻無能力去改變;壓力源所促成的自主神經係統的活動是長期的、無效的;通常在調節高壓力的生活情境上有效的防禦機製已經衰退,或者無效的防禦被過度使用,而造成壓力增高;個體器官組織有某些構造上的弱點,這些弱點來自遺傳或源自早期經曆的創傷。

(2)心理症狀壓力的生理反應是自發的和可測的,我們通常不能用意識來控製它。而心理反應則不同,它常決定於我們的知覺、對事件的解釋和處理能力。由壓力引起的心理反應有警覺、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精神振奮,這是適應的心理反應,有助於個體應對環境。但過度的壓力則會產生消極的情緒,如焦慮、憤怒、沮喪、抑鬱等,從而使人的思維狹窄、自我評價降低、記憶力下降、注意力分散、缺乏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