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因素提醒我們可以通過加強心理保健,完善人格,正確把握自我等渠道來提高主觀幸福感。
另外,許多客觀因素也會影響主觀幸福感,各種社會關係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如婚姻關係、家庭關係、朋友關係、鄰裏關係等,這些社會關係對人有社會支持的作用,給人提供物質或思想上的幫助,增加人的喜悅感、歸屬感、自尊感和自信心,當人們遇到各種壓力和挫折時還可以緩解不良身心反應。社會關係良好的人主觀幸福感較高。
從經濟狀況來看,收入高低會影響幸福感,高收入者比低收入者幸福感更高,這主要是因為較高的收入會帶來較高的物質享受,更高的地位伴隨更高的自尊心。另外也有人研究發現,收入僅在非常貧窮時對幸福感有影響,一旦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滿足,經濟狀況的影響就很小了。
人的健康狀況對幸福感也有影響,疾病使人痛苦、苦惱,健康狀況良好者更易擁有幸福感。研究發現,自我評價的健康狀況比客觀的健康狀況對幸福感的影響更大。認為自己不健康的人,即使沒有什麼病,也不會感到幸福。對老年人來說,健康對幸福感的影響更大。
應當看到,上述的客觀因素都不是絕對地影響主觀幸福感,而必須通過人的認識評價,即使在客觀條件不盡如人意的時候,仍可以通過心理調節體驗到幸福,而這個調節過程正是心理保健。
4.不要把賺錢當作人生的目的
某一天,你賺了一些錢,錢包鼓起來了,腰杆子似乎硬朗了許多。但是,如果你看到的,或者說需要的就是這些,你自然就難有更大的進取動力。因為一個人,抑或你的一家人需要花銷的錢再多,也總是有限的。
人赤條條來到這個世界上,沒帶來一個銅板,離開它時也不能帶走,哪怕幾元幾分。賺錢如果隻是為了自己,就很容易滿足,因而也很容易失去努力的方向。
事實上,在你賺錢的過程中,你不隻是為自己賺了錢,你本可以有許多值得驕傲的地方:
你從事商業活動,打開了某些滯銷產品的銷路,為企業帶來了生機,為消費者送去了福音;你從事企業的生產經營或服務經營,新的產品滿足了市場的需要,新的服務項目為顧客提供了新的享受和方便;還有企業的發展,使一些人得到就業,員工們從你的公司裏獲得了生活的保障。
你在成功中,一定聽到過許多讚揚、感激的話,當然,你也沒忘感激人家給你的支持和提攜。從中,你難道沒感覺到有比賺錢更有意義、更值得高興的東西嗎?
賺錢不是唯一的目的,也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富有。事實上,任何正當的賺錢活動本身,都是一種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的事業,它們同樣是偉大的。
當然,一個人能賺錢,首先是從一種事業開始的;一個人能否賺大錢,也與他的事業發展息息相關。
如果你能這樣看問題、了解問題,你所得到的是比你賺的錢多得多的東西、有意義得多的東西。
每一個真正的賺錢人,首先就應該是這樣一個有事業眼光和事業心的人。
但是,隻有事業眼光和事業心還遠遠不夠,我們還要懂得在獲得知識方麵進行投資。因為隻有擁有知識和較高的素質,我們的事業才會更加興旺發達,我們的生活也才會更有意義。
真正的教育是對你最有利的投資。但是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有人以為教育是指學校內的教育,或文憑、證書、學位的數目。但是這些數字並不能保證一定可以造就一個成功人物。
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的董事長柯丁納先生曾經解釋高級主管對於教育的看法。他說:“公司裏最出色的兩個總經理,威爾森先生與柯夫茵先生,根本沒念過大學。目前高級主管中雖然有人取得了博士學位,但在41個高級主管中,仍有12人沒有大學文憑。因為我們重視的是他們的能力,而不是文憑。”
文憑當然會助你找到工作,卻不能保證你在這份工作中一定有什麼成就。各行各業重視的都是能力,而不是文憑。
教育隻是一個人大腦中資料的數量而已,這種死板的記憶並不能幫助你得到一直向往的事物。因為儲藏資料的儀器設備愈來愈多,如果我們還隻能做些一部機器就能做到的事,就會被淘汰了。
真正的教育是值得我們去投資的那種教育,它可以發揮我們的智慧。—個人所受教育的好壞,是以他對思考的有效運用程度來衡量的。
任何足以改善思考能力的事情都是教育。你可以由許多不同的方式來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但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接受教育的最佳場所,就是各種大學與專科學校,因為教育本來就是這些學校的作用與專長。
如果你還沒念過大學,很可能急著擠進去就讀。當你看到大學中種類繁多的課程時會很高興,當你發現工作之餘還來念書的都是些什麼人時會更高興。這些學生不是為了文憑才念書的人,他們都是很有作為的中堅分子,有些人地位已相當高了。他們當中有連鎖商店的老板,有食物聯盟的采購員,有學士工程師,甚至還有空軍上校,以及其他身份地位相當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