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揭示夢境中的人的心理活動(1)(1 / 3)

夢是源於內心世界的圖景,是一個蘊含大量信息的、人們尚未全部認識的神秘寶庫。它無法用一兩句話能將其完整地概括。

自遠古以來,夢的神秘就使人類神往驚歎,激起人們不斷地探尋其中隱秘的興趣。隻是由於文明進化的局限,夢成了蒙昧而富於天真的想象力的古人產生唯靈論思想的溫床。直到1900年,奧地利的精神分析家、夢學先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發表了《夢的解析》,從心理角度對夢進行了係統闡述,由此揭開了夢的朦朧麵紗,成為夢的心理學研究的裏程碑。

講題一:夢與人的心理活動

夢是一種奇特而神秘的心理活動,它多出現在漆黑的夜晚,當人們熟睡之際發生。夢是人們神秘莫測的心靈深處的隱秘。別以為夢是無法捉摸的,其實每一個夢都是人們內心活動的一種精神演繹。心理活動的多樣性造成人們夢境的神秘與奇特。

1.夢是睡眠中的心理活動

自遠古以來,夢的神秘就使人類神往驚歎,激起祖先們刺探其中隱秘的興趣。隻是因文明進化的局限,夢便成了蒙昧而富於天真的想象力的古人產生唯靈論思想的溫床。他們自然而然地把困惑莫解的夢與超自然的神靈聯係起來:夢是神靈依附人的體現,是神靈賜給人的言辭,是上天或宇宙主宰對可憐的人類的暗示,是冥冥上蒼、茫茫宇宙對人世顯示的預兆。夢能預知未來,預測吉凶,傳達神意,主宰塵世。

因此,自遠古始,闡釋夢兆,占夢解夢,猜破夢所攜帶的來自神靈的有關人生重大問題的預示和征兆,就成了古人為了生存而進行的一種莊嚴而重大的活動。

其後,在漫長的歲月裏,人類在科學的發展與文明的進步中,逐步了解了夢,認識了夢。

要弄清什麼是夢,首先應當從認識夢的特征開始。

夢發生在睡眠過程中,這幾乎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實。弗洛伊德指出:“一切夢的共同特征,第一就是睡眠。”

對於夢的這一特征,我國古代很早就有認識,認為夢與睡眠之間存在不可分割的聯係。

夢發生在睡眠過程中,這種認識也為現代科研所證明。現代對睡眠和夢的研究發現,睡眠由兩種狀態組成:一種為非眼球快速運動的睡眠,在這個階段中,沒有眼球快速運動;另一種狀態為眼球快速運動的睡眠,在這種狀態下,睡眠中眼球在快速轉動。在睡眠過程中,這兩種狀態交替發生,呈周期性變化。當睡眠進入眼球快動的睡眠時,睡眠者往往在做夢。

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睡眠實驗室報告顯示,從眼球快動睡眠中醒來的人對夢的回憶率為90%~95%,有個別報告低於這個數字,但最低也有74%。因此,眼快動睡眠又被稱為有夢睡眠,而非眼球快動睡眠被稱為無夢睡眠。有夢睡眠與無夢睡眠,共同構成了整個睡眠過程。因此,夢完全依賴於睡眠過程,是發生在睡眠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現象。

夢對睡眠的這種依賴關係,從睡眠與夢的相互影響中也可得到證明:

(1)噩夢往往把人們從睡眠中喚醒人們在夢到被妖魔鬼怪玩弄、被猛獸惡人追趕、陷入某種災難的時候,會感到十分恐懼,極度焦慮,往往幾經掙紮,才會清醒過來;結果發現自己是在睡眠中做了一場噩夢。並且,經常做噩夢的人,會對睡眠產生恐懼心理,以致不敢入睡。

(2)睡眠的改變,往往伴隨著夢的變化例如,強烈的腦力勞動、精神緊張、抑鬱和煩惱等會使睡眠量增加,人們在遇到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時,常會出現心情抑鬱、全身疲乏,嗜臥思睡,或蒙頭大睡。隨著睡眠時間的延長,夢也漸漸多了起來。現代睡眠實驗室的研究發現,這時增加的主要是有夢睡眠。而當人們百事順利、心情舒暢之時,不但睡眠量會有所減少,而且也會自覺地減少做夢,睡眠質量提高,醒後精神飽滿,不易疲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夢不是一般的神誌活動,而是發生在睡眠中的心理活動,是靜中之動。

2.夢境的作用和心理意義

夢是人類的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它能夠將人類潛意識的反應,或者對客觀事物所引起的自然的衝動傳送到意識的層麵,所以我們能夠對那些莫名其妙的夢進行解析。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我們人類的身體結構,我們的每一種器官都是長期進化的結果。

生物學家和解剖學家通過他們那雙訓練有素的眼睛和那個發達聰明的腦袋,發現我們的身體部位和形式各異的器官都是建立在哺乳動物的解剖模式上的,在人類的身上存在著許多動物結構的原始模式的痕跡。同樣,具有豐富經驗的精神分析學家和心理學的行家裏手,則能在現代人的夢境中發現原始心靈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