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1000名初中以上文化的成人進行夢境的分析研究發現,最常見的夢境是住房的一部分或其他建築,占全部夢境的24%;夢中的人物陌生人占43%,熟人和朋友占37%,家庭成員、親戚等占19%,社會著名人士占1%。夢中的活動以相互交談為多見,其次為坐、注視、社交、遊戲、思索、爭吵等。
對精神異常者的夢境分析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病人對夢境的回憶能力是比較差的,他們常常否認做夢,或者承認自己做夢,但是卻回憶不起夢的內容。夢境報告顯示出孤立的、單調的、靜止的事件,內容也比較貧乏。夢境的內容絕大多數涉及被傷害、矛盾兩難的境地或危險的情景之中。夢到死亡或即將死亡的主題占全部夢境的57%,夢到自己從高處掉下來占52%,被追趕占45%。對一些女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夢境進行研究發現,夢境往往為恐怖的環境,失去控製,自身為殘肢斷腿,夢中的人際關係充滿敵意,她們夢象的特點與她們在白天“清醒時”的人格特點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比較一致,所以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白日夢”的特性。
精神分析學家克萊默對一些男性精神分裂症病人進行係統研究發現,通過治療,隨著他們疾病症狀的好轉,他們夢境中間的敵意氣氛明顯減少,出現陌生人的次數也相應減少。對有關抑鬱症病人的夢象研究發現,通過係統治療的病人,隨著抑鬱發作的減緩,病人的夢會多起來。
在開始時,病人的夢境中的內容不是抑鬱和悲觀,反而是歡樂。而當病人歡樂的夢境逐漸減少或消逝,煩惱的夢象開始增多時,則是抑鬱的臨床症狀趨向緩解的前兆,同樣的,當抑鬱病人的臨床症狀趨向緩解時,他們在夢中往往會出現有關逃跑、無助、無望等主題內容。
為什麼夢會由人的心理狀態決定呢?說到底,還是潛意識在支配的結果。把我們的心靈領域比作一座園林,這也許應該說是一座夜間的園林:除在一間房子裏有燈光而外,樹林、池塘、草地和假山都處於黑暗中;借助淡淡星光,我們可以隱隱約約看到房子外的事物,但是那一切都是變形的——樹木像高大可怕的怪人,池塘閃現著奇異的光澤,假山的洞穴更神秘。在這裏,亮燈的房子是我們的意識,黑暗的區域則是潛意識。
潛意識會暗暗影響人的意識,正如樹林裏的風聲會傳入房子裏,草地裏的秋蟲會闖入房子裏,毒蛇偶爾也會爬入房子。人有時會奇怪:“我今天怎麼了?這麼件小事我會勃然大怒?”他在意識中找不到原因,因為原因在潛意識裏。甚至他會說:“我今天怎麼這麼累,一句話都不想說。”而實際上,他這天對妻子很憤怒,而他不曾意識到自己的憤怒,這“怒”就變成了一種累的感覺。累是假感覺,怒才是他的真情緒。
正確的釋夢可以揭示出人所處的真實情緒狀態和心理狀態,從而解決心理矛盾,化解負性情緒,作出正確的人生抉擇,使人走向幸福。
但是,正常人也會經常做一些令自己恐懼的噩夢或其他形式的怪夢,這往往與他的心理狀態有關。
某人常夢見正在向上攀登一架危險的梯子,或在高處行走,或在很高的地方跳來跳去,伴隨這些夢的是恐懼的情緒。
在白天,也許他生活得很好,學習不錯,受老師器重,也被同學所欽佩。他沒有感到自己有什麼可害怕的。
但是根據此夢來看,他是有所害怕的,他害怕他無法保持這種“高高在上”的地位,害怕哪一天不慎失足而摔落在地。
如果細加觀察,這種隱藏著的害怕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有所表現。比如表現為失眠、頭痛、記憶力下降、易煩躁,等等。
對於這種人,應該這麼說:“重要的不是戰勝別人,不是永遠領先,而是把事情做好。人的價值不在於被老師器重,被同學欽佩,如果你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別人的看法上,那是很危險的。
你應該用自信代替他人的讚許,發現自己的真正價值。不要管別人怎麼看你。不要刻意維持‘高位’,而要重點發展自己,享受生命。”
再如,有一段時間發現自己不再夢見美麗的園林。相反,常夢見遊樂場,夢見打遊戲機,看自己的分數越打越高,或從下往上爬滑梯,等等。釋夢使你知道,這一段時間你過於看重功名了,於是,世界對你來說不再是園林,而是成了競爭激烈的戰場。於是調節一下自己,讓自己不要過分看重外在成就。
經常夢見戰鬥,意味著過分地緊張。分析一下緊張的來源,也許來源於競爭,也許來源於害怕與人交往。下一步,夢者就應該想一想,自己如何才能消除這種緊張。也許,應放棄過高的目標,對自己提出一個更現實些的目標,放棄過強的好勝心。或許,應該嚐試改變自己與人相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