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神經萎縮的眼底變化,一般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萎縮典型者,見於梅毒性脊髓癆及視神經外傷等。視盤呈蒼白色,稍顯凹陷,邊界清楚,鞏膜篩板網眼清晰可見,視網膜血管一般較細。若僅視盤黃斑束受損,則表現為視盤顳側蒼白,臨床常稱為軸性視神經萎縮。繼發性視神經萎縮中的典型者,見於視乳頭炎或視盤水腫之後,視盤呈灰白色混濁,邊緣模糊不清,生理凹陷不能看到;動脈變細,有時伴有白線,靜脈最初充盈曲張,以後亦變細。如因視網膜脈絡膜炎引起者,則伴有陳舊性炎性眼底改變。
本病中醫稱“青盲”。應用中醫綜合療法常可收到滿意的療效。其具體治法除辨證論治外,常結合病機施治,其中原發性者往往病因不明,常應用先調理後滋補的方法治療。這類病人常與髒腑經絡失調有關,通過調理,部分病人的視功能很快得到恢複。加味逍遙散常成為首選方劑。當服調理藥視力不能再增進時,再酌情滋補,或補氣血,或補肝腎。補氣血的代表方劑有八珍湯、大補參芪丸(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枸杞子、石斛、石菖蒲);補肝腎的代表方劑有杞菊地黃丸、十全明目湯(熟地黃、枸杞子、桑椹子、蒺藜子、覆盆子、楮實子、女貞子、菟絲子、決明子、車前子)均可酌情加減。隻要視神經沒有完全萎縮,視功能恢複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對繼發性者主要是針對原發病的治療。在一些臨床報道中,除了用調補的治法外,有用瀉肝、解毒或破瘀的藥物收效者,必須對具體病人具體分析,一旦主觀認識符合客觀病情,就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針灸療法,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常用的針刺穴位有睛明、球後、風池、養老、腎俞、肝俞、臂臑、足三裏、足光明、三陰交等,遠近配合,每次選用3~4個穴位,中等刺激,每日1次,留針30分鍾,15次為1個療程。針灸療法還包括梅花針、耳針、頭針、穴位埋線、穴位注射等眾多內容。梅花針可扣打背脊兩側的膀胱經及頭頸部位的相關穴位,每日1次,15次為1個療程;耳穴可選用眼、目1、目2、肝、腎、皮質下、交感等針刺或貼藥,針刺每日1次,15次為1個療程,耳穴貼藥每周2次,10次為1個療程;頭針取枕區,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為1個療程;穴位埋線取肝俞、腎俞、臂臑、光明等穴,埋入羊腸線,2~3周1次,3次為1個療程;穴位注射可用複方丹參注射液、複方當歸注射液等作球後注射,肝俞、腎俞、臂臑、光明等穴均可選用,每次取雙穴,輪流進行,15次為1個療程。
還可中西醫結合治療,西藥可用大量B族維生素、血管擴張劑及神經生長因子等,盡可能改善視功能。還有高壓氧、體外反搏等療法也可選用。多發性硬化、顱內占位性病變,最容易引起原發性視神經萎縮。在病因不明時,應轉請內科、神經科會診,以免延誤病情。
95.視交叉病變
視交叉是兩眼視神經纖維相互交叉的部分,實際上隻有來自視網膜鼻側的纖維在此交叉至對側,位於蝶鞍的鞍隔之上,緊靠腦垂體、頸內動脈等重要組織。發生在視交叉及其鄰近組織的腫瘤、血管疾病、炎症、外傷等,都可引起視交叉病變。因最終常導致視神經萎縮,故延誤診治,可引起失明。
視交叉病變,往往在出現明顯全身症狀之前,先表現出視野缺損,最典型的為偏盲,尤以雙眼顳側偏盲為最常見,臨床上可提供定位診斷,比視力下降更為重要。如同時發現有單純性視神經萎縮,則更具診斷意義。視交叉及其鄰近組織的最常見病變有:垂體瘤、腦膜瘤、顱咽管瘤、膠質瘤、鞍區腫瘤卒中、鞍區炎症損害,如非特異性蛛網膜炎、空蝶鞍症、鞍區血管病變等。其中垂體瘤、顱咽管瘤、空蝶鞍症等還可能有內分泌失調,性征改變,口渴、多尿、肥胖等症狀。應針對病因治療,如因腫瘤所致者,轉神經外科治療。若由炎症引起,應選用抗生素及皮質類固醇類藥物。中藥可用丹梔逍遙散、知柏地黃丸、石斛夜光丸等,並配合針灸治療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