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皇帝也有青春期(2 / 2)

誠如《孫子兵法》所言:以正合,以奇勝。表麵上李鴻章絕不與同治發生衝突或爭執,隻在暗地裏慢慢搜集情報,找出李光昭這枚大殺彈,“嗖”的一聲扔進朝廷裏,立即陷小同治於被動之中。

八月二十七日,恭親王、醇親王及大學士文祥,率領一眾白胡子老臣,團團包圍了皇宮,強烈要求皇帝出來說話。同治皇帝聞知大怒,傳令老家夥們入內。眾老頭進來,跪趴在小同治的腳下,開始號啕大哭起來,拚命勸說同治收回重修圓明園的旨意。同治冷冷地斜睨著這些老頭,他早就看膩了,什麼本事也沒有,就會趴在地上哭哭鬧鬧,你越是搭理他們,他們就越是蹬鼻子上臉。

所以小同治隻有冷冰冰的一句話:此奏不準!

這是同治人生成長過程中,第一次自行主張做一件事。他應該也能意識到這件事並不妥當,但正因為不妥,他才要堅持。哪怕全世界都攔在他麵前,他也要堅持下去,這是許多青春叛逆期的年輕人的共同心理,同治皇帝也不例外。

突然聽到“嗷嗚”一聲怪動靜,同治皇帝嚇了一大跳,細一看原來是大學士文祥哭得太來情緒,當場背過氣去了。眾人急忙把文祥抬下去,而恭親王和醇親王理也不理,隻管繼續趴在地上,哭他們自己的。

直到這時候,小同治才意識到,今天這些怪老頭是發了狠,死也要阻止他重修圓明園。這次行動是有預謀的,有計劃的,是經過周密安排的。如果皇帝不收回聖命,老頭們全都打算當場哭死。同治勃然大怒,劈頭蓋臉地把眾老頭罵了個臭死。但他自己心裏也害怕,被迫收回了修複圓明園的聖命。

回到後宮,同治越想越氣,立即朱筆禦批,革去恭親王一切差使,降為輔國公,交宗人府嚴議。朱諭發出之後,同治皇帝忽然想到後果太嚴重,就又減輕了對恭親王的懲罰,革去親王世襲罔替,降為郡王,其子革去郡王銜。還有醇親王、文祥和清流名臣李鴻藻等阻止他重修圓明園的人,以“朋比為奸,謀為不軌”的罪名,統統革職。

一夜之間,重臣皆革,朝廷震駭,天下失驚。

就在世人的驚恐不安中,弘德殿忽然傳出西太後慈禧的懿旨:

十年以來,無恭王何以有今日,皇帝少未更事,昨諭著即撤消。

太後撤銷皇帝的聖旨,這意味著可怕的宮廷政變。可是不政變還能怎麼辦?你看看這個小同治,沒有絲毫的自我控製能力,一味地胡鬧到底。雖說他青春期叛逆情有可原,可是拿國家充當他青春叛逆的代價,這未免太昂貴了。

幾個月後,同治皇帝病死。

可以確信,這一次母後奪政,對同治的精神傷害是巨大的、無以修複的。而他之所以表現得毫無理性,並非單純的青春期叛逆,更多的可能是他身體的疾病嚴重困擾了他的精神,讓他無法進行正常的思考。

追溯同治皇帝的生平,他在曆史上的出現宛如一顆尾部碩大的掃帚星,突兀出現,轉瞬消失,留下來的是深深的疑惑和令人難以理解的失常。

(選自《權謀高手李鴻章》/霧滿攔江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