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基因與大腦(1 / 2)

文化、基因與大腦

聚焦

作者:冀巧玲

人類的大腦為腦的最大部分,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思維和意識的器官,控製運動、感覺及高級腦功能。大腦主要包括左、右兩個大腦半球,由胼胝體相連,是中樞神經係統的最高級部分。大腦半球表麵凹凸不平,布滿深淺不同的溝和裂。

雖然左右腦形狀相似,但功能卻存在不對稱性。如果將左右腦割裂開來看,左腦主要負責語言、數字、時間、理解、記憶、判斷、排列、分類、概念、邏輯、分析、書寫、推理、抑製等,思維方式具有連續性、延續性和分析性,因此左腦可以稱作“語言腦”“理性腦”“學術腦”。右腦主要負責空間形象記憶、直覺、情感、身體協調、視知覺、美術、音樂節奏、想象、靈感、頓悟等,思維方式具有無序性、跳躍性和直覺性,所以右腦又可以稱作“圖像腦”“感性腦”“藝術腦”。在正常情況下,大腦是作為一個整體來工作的,來自外界的信息經胼胝體傳遞,左、右兩個半球的信息可在瞬間進行交流(每秒10億位元),人的每種活動都是兩個半球信息交換和綜合的結果。

有人說,由於生活的地理環境不同,東西方人的大腦左右半球存在功能差異。西方地理環境對左腦刺激較強,因此西方人左腦功能發達,擅長抽象邏輯思維;東方地理環境對右腦刺激較強,所以東方人右腦功能發達,擅長形象思維。這種腦功能的差異是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最終原因。

我們先來對比一下東西方文化。廣義的文化主要包含器物、製度和觀念3個方麵,具體包括語言、文字、習俗、思想、國力等,客觀地說文化就是社會價值係統的總和。

在價值觀方麵,西方的個體主義文化關注焦點在個體,強調個體的獨特性和自主性,強調個體與他人和群體的不同;而東方的集體主義文化則關注群體和社會,強調和睦相處、個體為集體利益做出犧牲、個體在群體和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等。處於這兩種文化的個體在自我概念、行為目標、思維方式等方麵自然會有很大差異。個體主義文化中的人通常會形成獨立的自我概念,他們更樂於表現自己的能力和特質,思維也更具批判性和懷疑性;而集體主義文化中的人往往形成相互依賴的自我概念,由於批評和懷疑他人的觀點可能導致人際關係不和諧,所以思維通常缺乏批判性。在文學藝術方麵,西方人擅長邏輯分析和抽象推理,強調概念的準確性;東方人則擅長形象思維,善於運用形象化的手段來表達抽象的內容。西方音樂較抽象,強調音樂的概括性和理解能力;東方音樂則重在表達某種情景和思緒,強調對音樂的體驗和感受。西方繪畫強調細節,要求真實再現事物;東方繪畫則強調整體,注重意境。

的確,東西方文化存在顯著差異。那麼,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是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大腦,還是大腦本身不同導致了文化差異?

大腦具有可塑性,經驗對大腦具有塑造作用,這在科學界已是不爭的事實。通過不斷接受刺激積累經驗,學習和從事特定的活動和訓練,大腦神經元的聯接和回路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大腦的結構與功能會因不斷使用而發生相應的改變。從微觀上來講,與感覺、運動和認知行為相關的神經元電活動可以修飾神經元與突觸的構造和功能,這就是經驗塑造大腦的內在機理。幼兒在2~3歲之前,損傷大腦左半球或右半球,其語言功能所受到的幹擾沒有明顯差別,說明左半球的語言優勢還沒有建立。到11~12歲時,左半球優勢逐步建立,如果左半球受損,還可能在右半球重建語言活動中樞,隻是可能性較小。到成年後,左半球優勢已經形成,如果此時發生左半球損傷,就很難在右半球建立語言活動中樞。這些研究表明,雖然左半球是先天的語言優勢半球,但這種優勢是通過後天經驗逐漸建立起來的。

談到經驗,其中影響最深的莫過於我們所處的文化。語言、價值觀、習俗、信念、藝術等滲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麵,分別以各自的方式塑造著人的心理和社會行為。神經活動和神經機製是人的心理與行為的基礎,因此,心理和行為的文化差異很可能是由於人的神經活動及其機製的文化差異所導致的。

近年來興起的文化神經科學,致力於研究語言、文化價值、習俗、信念等文化特質是如何影響神經係統和塑造腦功能的。該學科的研究者提出:神經結構是有可塑性的,並且視所處的文化而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盡管其大腦並未顯現極大的結構差異,但某些神經通路確實變得更牢固了,這些腦功能的差異會影響我們的情緒、行為和態度。塔夫斯大學心理係教授詹姆謝德·巴魯查說:“若你一輩子都浸淫在一種文化中,你的大腦就會進行重組。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會發生變化,隨後,大腦逐步形成文化視鏡,而你會透過這種文化視鏡來感知世界。”

文化神經科學研究發現,不同的語言對大腦有著不同的塑造作用。美國兒童隨著受教育年齡的增加,各個年級在識別字詞能力上都表現出大腦左半球的優勢。中國兒童的漢字識別則表現出兩半球均勢,是大腦兩半球協同活動的結果。這主要是由於英語是拚音文字,而漢字是由象形文字演變而來的表意文字,因此也會激活右腦的活動。對雙語者的研究顯示,雙語者在行為抑製、行為監控和注意力轉換等認知活動中都存在明顯的優勢。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究發現,雙語者在進行非語言任務時前額葉會有更多激活,說明雙語學習使大腦發生了功能性改變。更有趣的是,和單語者相比,雙語者能夠更迅速地推論出他人的心理狀態,即雙語者更擅長“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