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蔣介石抵廬山,籌劃該年暑期訓練事(也稱“第二屆廬山暑期訓練團”)。決定調集全國軍官師旅長以上人員(在“剿共”區域部隊調團長以上軍官)、各省縣黨部委員、專員、縣長、警察局長、民政科長、教育局長、中學校長等到廬山受訓。訓練團分兩期舉辦,每期約4500人。
6月27日,蔣介石赴訓練團,召集大隊長以上官長訓話,題為《建國訓練的要點和實際的目標》。
7月1日,訓練團開學。訓練在海會寺和牯嶺兩處同時舉行。全團設軍事、黨務、教育、縣政、警政、軍訓、政訓、童軍、新運九個組。
7月8日,蔣介石出牯嶺赴海會寺。同日下午,盧溝橋事變消息在牯嶺傳開。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以前,即“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實際上長期對日本采取妥協退讓政策,抗日並不是國民黨政府的主旋律,因此他們舉辦的任何培訓學習活動,並不是針對抗日的,而是針對“剿匪”和“建國”的。廬山軍官訓練團本來就一直與抗日無關,但這一期意外地遇到了盧溝橋事變,才有了蔣介石於7月16日邀集各界人士158人在廬山舉行的談話會。會上討論了《應戰宣言》。蔣介石在經過了激烈的思想鬥爭後,認識到“不能避戰矣”,才決定公開發表《應戰宣言》。為了減少這份《宣言》的衝擊力,蔣介石還將之改稱為“談話”。並同時表示:“在和平根本絕望之前一秒鍾,我們還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盧事的解決。”這期廬山軍官訓練團的原定學習內容與前麵曆屆一樣,隻是由於盧溝橋事變這個突發性事件,蔣介石又正在廬山,才使某些人把廬山軍官訓練團的第一期訓練內容和抗日聯想到一起了。說得直白一點,這不過是一種牽強附會而已。
7月18日,蔣百裏講課的那一期,即第一期(共兩期)訓練團的學員舉行畢業典禮。在典禮上,蔣介石發表了《建國運動》的主旨講話。
在講課期間,為了幫助學員們學習,蔣百裏把過去的一些文章,合編在一起,印製成冊,作為輔導教材提供給學員。這些過去的文章主要是蔣百裏在考察歐洲各國一戰以後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感想。有的文章結合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闡明對國防建設的主張,包括軍事教育之要旨、國防經濟學等。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出版的《國防論》,和抗日持久戰沒有關聯也是很正常的。
《國防論》的缺陷佐證與抗日持久戰無關
從學術的觀點看,由於《國防論》是文章的合集,且各篇文章發表的時間跨度比較大,因而整體缺乏明晰的係統思路。當時有的學者就對此有所批評。蔣百裏1938年10月下旬抵達桂林,拜訪了他的一位相交40餘年的老朋友張宗祥先生。張提到蔣出版的兩本書,一本是小冊子《日本人》,一本是文章合集《國防論》。張認為《日本人》不錯,“至於《國防論》新舊雜糅,此猶是從前考書院作風,何不刪繁就簡,使成有係統之書?”蔣百裏笑著回答:“子說誠是……至於《國防論》則取其字多,好多得稿費而已。”(見《文史資料選輯》第十輯之《蔣方震小傳》中國文史出版社)盡管蔣百裏在這裏用的是一種自嘲的口吻,但至少也可以佐證《國防論》一書與抗日持久戰確實無關。
責任編輯:姚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