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持久戰”是蔣百裏最先提出的嗎(1 / 2)

“持久戰”是蔣百裏最先提出的嗎

特約專稿

作者:胡新民

毛澤東1938年5月的《論持久戰》一文,自發表以後就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並贏得了高度評價,其影響力經久不衰。但前段時間,有些文章認為國民黨方麵有幾位名人早在毛澤東《論持久戰》發表以前就提出了抗日持久戰思想。其中提到最多的是民國軍事理論學家蔣百裏。因為某些這樣的“挺蔣”文章還是出自於資深學者之手,因而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

這類文章中比較有影響的一篇是出自於一位中國近代史專家之手。這位專家在《找尋真實的蔣介石》一書中把蔣百裏、白崇禧等人都列為抗日持久戰思想的先行者。關於白崇禧,筆者已另有專文,通過翔實的史料證實該專家的論述是無根據的。因此本文隻談蔣百裏。

這位專家認為蔣百裏在1928年就提出了持久戰的思想,隻是可惜“均未形成文字”。這實際上就是說,沒有確實可信的書麵資料證明確有其事。蔣百裏是民國時期的一位優秀的軍事學理論家,於1938年11月去世。他未經曆大部分抗戰。客觀而論,蔣確實對中日戰爭的分析提出過一些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但是,關於抗日持久戰,他涉及的程度還隻是停留在一些談話和文章中提到過或者簡單談到過而已。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蔣百裏雖然研究的是軍事學,但並沒有寫過一本長篇軍事專著,隻是在報刊上發表過一些關於軍事的文章。後來人們經常提到的《國防論》,就是他多年文章言論的結集。

除了那位專家的說法外,比較有影響的還有某位名學者撰文“歸納”出的蔣百裏的抗日持久戰思想。這位學者在他的《國破山河在》一書中作出了這樣的“歸納”:蔣百裏“在《國防論》和其他著作中闡述的對日戰略,歸納起來有三:第一,中國對日不懼鯨吞,乃怕蠶食,故對日不應步步後退,而要主動地實施全麵抗戰,化日軍後方為前方,使其無暇消化占領區,從而使日本無法利用占領的地區提高戰力;第二,主動出擊上海日軍,迫日軍主力進攻路線由東北一華北一華中一華南的南北路線改為沿長江而上的東西路線,從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與湖沼地利,抵消日軍兵器訓練方麵的優勢;第三,以空間換時間,行持久戰,通過時間的消耗拖垮日本。具體做法為將日軍拖入中國地理第二棱線,即湖南、四川交界處,和日軍進行相持決戰。”

《國防論》究竟有沒有這樣的內容?這本書是怎樣出版的?有些什麼特點?下麵不妨通過三個方麵來剖析一下,以達到以史為鑒的目的。

《國防論》沒有關於抗日持久戰的文字

《國防論》中的文章有出現“持久”兩個字的地方,但與抗日持久戰沒有關係。為節省篇幅,隻舉一例:“國防的部署,是自給自足,是在乎持久,而作戰的精神,卻在乎速決,但是看似相反,實是相成:因為德國當年偏重於速決,而不顧及於如何持久,所以失敗,若今日一味靠持久,而忘了速決,其過失正與當年相等。”

《國防論》也沒有“抗日”、“抗戰”和“抗日戰”之類的詞句。出現“日本”這兩個字的有幾處,涉及到的是“我是先在日本軍隊中研究德國戰術”、“日俄之戰”、“日本甲午戰勝的原因”等等。但發現這些都與抗日持久戰無關。

同時,還可以從《國防論》的篇目中看到所有文章均與抗日持久戰無關。

第一篇國防經濟學

第二篇最近世界之國防趨勢

第三篇從曆史上解釋國防經濟學之基本原則

第四篇二十年前之國防論

第五篇十五年前之國防論

第六篇中國國防論之始祖

第七篇現代文化之由來及新人生觀之成立

《國防論》的出版背景說明與

抗日持久戰無關

從1933年開始,國民黨在江西省廬山舉辦軍官訓練團,其正式名稱為中國國民黨贛粵閩湘鄂北路“剿匪”軍軍官訓練團。1930~1932年,國民黨軍隊在圍剿中國工農紅軍的戰爭中屢遭失敗,蔣介石認為是各部隊的中初級軍官武德、武學尚欠深造所致,遂決定在江西省廬山舉辦軍官訓練團,以圖提高部隊對紅軍的戰鬥力。蔣百裏在1937年7月開始在那一期的訓練團上講課。能在訓練團講課的人,都是蔣介石認為可以真正理解和宣傳蔣介石治理思想的人。眾所周知,蔣介石對當時德國的納粹模式是推崇備至的。蔣百裏於1935年夏天受蔣介石派遣,以軍事委員會高等顧問名義,前往德國、意大利考察,並受到了希特勒的接見。在德意期間,蔣百裏曾給蔣介石發回大量的函電。據曾在蔣介石侍衛室工作八年之久的秋宗鼎回憶,侍衛室每天都收到來自各方麵的文電,蔣介石一般都興趣不大。但對蔣百裏“從歐洲報道德意法西斯統治的情況,蔣就非常欣賞”(見《文史資料選輯》第八十一輯第150頁)。蔣百裏1936年12月初回國,半年後即前往廬山講課。他在課堂上講的主要內容肯定要符合辦訓練團的宗旨。下麵可以通過這期訓練團的主要日程看出學習課程的內容與抗日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