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左舜生的三副麵孔(1 / 3)

左舜生的三副麵孔

人物春秋

作者:齊玉東

左舜生(1893—1969年),譜名學訓,別號仲平,湖南長沙人。他與曾琦、李璜並稱“曾、左、李”,是中國青年黨的黨魁,在變幻莫測的民國政壇上叱吒風雲、顯赫一時;他與李劍農、蔣廷黻齊名,是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先驅者之一,著作豐碩,卓然成家;他是“書生略帶名士派”,在訪問延安的繁忙日程中還提出要去看望江青和丁玲。

世事變遷、白雲蒼狗,左舜生的身影已漸行漸遠,他的三張麵孔卻在中國現代史上留下了深淺不一的印跡。

一、黨魁

左舜生於1914年,在其長兄的資助下入上海震旦大學,與曾琦、李璜分在同一宿舍,由此奠定了“曾、左、李”三人事業和生活的終生友誼。1919年初,他加入少年中國學會。同年10月,在王光祈出國留學後,他繼任學會執行部主任,並主編《少年中國》月刊,負責聯絡散居於國內各地和國外的一百多位會友,安排會友的往來、通信、彙款、會務及著作出版等事。在少年中國學會的曆練,成為其一生政黨活動的牛刀初試。

少年中國學會分裂後,曾琦、李璜等人於1923年在法國巴黎成立中國青年黨,提倡並信服國家主義。1925年春,左舜生加入中國青年黨,1935年任該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與曾琦、李璜並稱中國青年黨三巨頭。

左舜生對政治形勢極為關注,並常在各大報刊發表時評,聲名鵲起,逐漸引起了蔣介石的注意。1933年到1934年之交,蔣介石兩次托人帶話給左舜生,希望能與他麵談。1934年5月,蔣在杭州給他發電報,約他暑假到廬山見麵。

為了應對與蔣介石的談話,左舜生認為在抗日的大背景下,青年黨必然要與國民黨合作,但必須堅持三條原則:一、青年黨信仰國家主義,愛國第一,主張民主憲政、政黨政治、議會政治,這個基本立場,不容動搖。二、左本人是一個書局的編輯員,同時在大學教書,對實際政治無經驗,也無興趣,假定蔣先生要我擔任什麼純政治性的工作,我隻能婉謝,這是我的身份,必須保持。三、聽說國民黨內部的派係也很多,如果我們真要走上與國民黨合作的路子,我主張隻能以整個國民黨為對象,決不參加他們派係的角逐,以避免無謂的糾紛。他把自己的這個三原則概括為三句話,即團體不失立場、個人不失身份、不參加國民黨內的派係角逐。這個觀點也得到了曾琦的認可。

1934年7月,左舜生在廬山和蔣介石見麵,先後會談兩次。蔣意猶未盡,請左隨時通信。這是除了共產黨之外,蔣與另一黨派要員會晤的較早記錄。左舜生對當時的蔣印象很好,認為蔣是“當前一位了不起的人物”。1938年初,國民黨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宣言》及《抗戰建國綱領》,雖有抗日的言辭,更有加強專製的反動政策。當時,各團體多對此加以抨擊。左舜生卻以青年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長的身份,於1938年4月21日致信蔣介石,表示對國民黨的方針政策“以極端之善意迎之”。此舉被蔣讚許為“思深慮遠,至切欽佩”。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成立了國民參政會作為戰時最高民意機構,並把各黨派領袖和各界社會名流悉數網羅進來。左舜生自始至終參與其事,開大會時擔任大會主席團主席,休會時任駐會委員。他也積極參與、推動了抗戰中期和後期的兩次聲勢浩大的民主憲政運動。參政會的這一經曆使他認識到“民主政治在中國之實現,不僅確有可能,而且實實在在有其必要”。

為了於國共兩黨外形成一種製衡力量,進而組建一具有較大規模的大黨,青年黨與國家社會黨、第三黨、救國會等於1941年3月成立中國民主政團同盟,黃炎培任主席,左舜生擔任秘書長直至青年黨退出民盟。這期間他長期主持民盟中央工作。民盟的重要文件大多出自左舜生之手。1945年7月,左舜生還以民盟代理主席身份與黃炎培、傅斯年等5名參議員一同訪問延安。左舜生等人受到了熱烈歡迎並多次會談外,還與曾同為少年中國學會會員的毛澤東、張聞天進行了單獨會談,加深了他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和了解。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青年黨由中間黨派迅速轉變為國民黨政權的追隨者。它從民盟中分離出來,單獨作為一個黨派參加了1946年1月舉行的政治協商會議。內戰爆發後,國民黨宣布召開其一黨包辦的製憲“國民大會”。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對這種徹底撕毀政協決議的行徑堅決反對,拒不參加會議。左舜生卻於11月16日以青年黨宣傳部長身份向國民黨提出了本黨參加“國大”的代表名單,使該黨完全成為國民黨獨裁、內戰的禦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