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元朝的兩次東征(2 / 3)

趙良弼於至元九年(1272年)六月返回中國,向忽必烈報告了出使日本受到的羞辱。還介紹了他了解到的日本的防務情況和風土民情。這期間,忽必烈又讓高麗國王出麵,或派使或致書,勸說日本認清形勢,歸附元朝,但都無效。

自此,忽必烈希圖以和平手段讓日本臣服的舉措都落空了。

不得已隻有采取武力征伐之策

曆時七年的外交努力徹底宣告失敗。慣於使用武力、動輒討伐的忽必烈感到受到了侮辱,此時他的忍耐已達極限,元日之間的戰爭也就不可避免。

還在趙良弼出使日本期間,忽必烈就已經派6000元軍進入高麗,之後又征女真兵和水軍萬人以上,此時元軍集結攻日兵力已達近20000人。又命高麗征兵5000餘人。1274年1月,忽必烈對高麗下達了造船的命令,高麗征發民夫35000人,僅用10個月,就建造了大型船300艘,中型船300艘,補給水用的小型船300艘,合計共900艘,從而完成了他發動征日戰爭的最後準備。

日本人聞訊也不示弱,既然決定不回複元朝國書,也就開始做戰爭準備。年僅18歲的幕府執權北條時宗命令九州的禦家人構築陣地,積極備戰。還命令駐守鐮倉的禦家人依次西下,以加固九州的警備。戰爭已一觸即發。

至元十年(1273年)十月,忽必烈下令征伐戰爭開始。命都元帥忻都和右、左副元帥洪茶丘、劉複亨,以及高麗將領金方慶,率25000元軍和900艘兵船從朝鮮的合浦出發,大舉征日。十月五日至十四日,元軍襲擊日本的對馬、壹岐兩島。對馬和壹岐守軍隻出動百餘騎迎戰,被元軍悉數消滅。

元軍隨後侵入鬆浦半島沿海諸島,日本武士傷亡數百人。十九日元軍兵船駛進博多灣。此時日本已調集禦家軍人數萬,從二十日上午開始迎擊元軍。但日本武士一開始就處於不利地位,因為日本傳統的戰法是:先發鏑矢(一種射出去有尖厲叫聲的箭)為號,然後一名武士出列,自報家門,接著叫陣格鬥。元軍戰法卻不管這些,每戰必一哄而上,麵對日軍隻顧射殺,然後合圍,盡數殲之。再加元軍作戰時必擊鼓鳴鑼,常使日軍戰馬驚躍狂奔,無法控製。

另外,元軍還有日軍沒見過的火藥武器,火炮一響,其爆炸的轟鳴和閃光往往使日本武士暈頭轉向,陷入混亂。元軍的弓箭小而力大,能射逾百米,而日本的弓箭大而無力,射程極短。激戰至晚,日軍節節敗退,被迫退卻到大宰府附近。

高麗將領金方慶看到當時形勢對元軍有利,力主連夜攻取太宰府,保住陣地以待援軍。都元帥忻都卻否定了金方慶的意見,沒有趁晚乘勝追擊,擴大戰果,鞏固陣地,而是令20000餘元軍回到船上休息,等待明日再戰。

沒想到,時至半夜,突然台風來襲,狂風巨浪壓向停泊海上的元軍船舶。這些並不堅固的木船,一下或翻或互相撞毀竟達200餘艘,元軍落水淹死者愈萬人。海浪又把溺死者不斷拋上岸來,岸邊屍體堆積如山。好不容易挨到天明,剩下的船隻不得不返航高麗。這次元軍東征,便這樣以失敗而告終。

但元軍已失敗返航的消息傳遞很慢,元軍已撤的消息日本國內還不知道。突受元軍攻擊並失利,日本全國仍在驚慌中,戰敗陰雲仍然籠罩朝野,類似元朝軍隊已經沿著東海道席卷日本的傳言四起。

日本於恐瞑中舉國掀起了祈禱神佛保佑的活動,誦經聲晝夜不休,希望神佛庇護,渡過劫難。達官貴人們惶恐間竟有浮舟海上,將此身交於上天的打算。他們還不知道,這時的元朝剩餘軍隊早已返航了。後來得到消息,日本人這才歡呼雀躍,對神靈的庇護更是篤信,感謝也也更虔誠了。

元軍雖然突然之間不見了,日本國平安了,但日本人卻一時驚魂難定,感覺前途未卜,擔心元軍會卷“土”重來。於是日本舉國上下掀起了祈禱運動,求神拜佛祈求保佑國家。龜山天皇還趕寫了許多“異國降伏”的字條到處粘貼,並請高僧主持做法事,一連搞了七天七夜。軍事領袖們也刺血寫經,求佛法拯救。而這時的普通老百姓則見菩薩就磕頭了。

就這樣,這次元軍遠征,就以日本人不明不白的“勝利”,元軍不可理解的“失敗”而告終。

日本殺元使激發忽必烈再次興兵討伐

元軍都元帥忻都回到國內後,掩飾了遭風退敗損失了一萬多將士的實情,以“人其國敗之”的戰績上報忽必烈。意思是他們登上了日本領土,三下兩下就把日本人打敗了,初戰獲勝,然後就班師回來了。忽必烈信以為真,認為日本人看來好收拾,這次教訓了他們一下,肯定老實了。因此,他誌得意滿,於大賞征日有功將士的同時,趁熱打鐵,再次決定派使者赴日,協商日本歸附之事。

這次忽必烈選派的是禮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計議官撒都魯丁和書狀官董畏,又給日本寫了一封國書讓他們帶上。至元十二年(1275年)二月,杜世忠一行出發至高麗,帶上高麗向導於四月登日本至太宰府,八月到鐮倉幕府。沒想到幕府當權者北條時宗根本不把元朝和元使放在眼裏,不但不接國書,還一不做、二不休,竟不顧後果地把杜世忠一行三十餘人殺掉,並梟首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