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元朝的兩次東征(1 / 3)

元朝的兩次東征

史海鉤沉

作者:李占才

13世紀初,大漠深處的蒙古帝國崛起。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即大汗位。之後在他和幾位繼任大汗率領下,蒙古騎兵曾橫掃歐亞大陸,疆域版圖擴充到中亞、東歐和中國北部。126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接大汗位,並於1271年正式建立元朝。建朝之後,他繼承先輩遺誌,繼續擴大版圖,在先後征服朝鮮及進攻南宋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基礎上,開始向隔海相望的日本國發起大規模征伐,以求讓日本歸附元朝。雖然征伐最終以元朝的失敗而告終,但由於這次軍事行動對兩國震動很大,且影響深遠,從而成為中日關係史上最早的一次大事件。

元朝建立後日本開始進入忽必烈視野

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初,與他的先輩一樣,“無外之名必高於天下”的理念根深蒂固。但是此時的忽必烈並不知馬蹄不及的大海外邊還有一個日本近鄰,這在他於中統元年(1260年)三月立朝當月給高麗的詔書中可以看出:“今也,普天之下未臣服者,惟爾國與宋耳。”在這裏他用了“普天之下”一詞,其中隻提到了高麗和南宋,並未提日本。

後來讓忽必烈知道日本國的有兩個信息來源。一個是來元朝做生意和傳教的歐洲商人和傳教士,他們知道忽必烈喜歡聽人講述各地風土人情和遠方異國的奇聞異事,這些歐洲人便投其所好,經常主動給他介紹他們了解的中國和外國的知識,以滿足他的好奇心,以使自己在元朝做生意和傳教能夠順利進行。這其中,他們反複提到了日本,在給忽必烈介紹日本時,他們說:“(日本)這個島麵積很大,黃金產量極其豐富,該國皇帝的宮殿極其富麗堂皇,屋頂全是用金箔覆蓋,宮殿的天花板也同樣是用黃金做成,許多房屋內都擺有很厚的黃金小桌,窗戶也用黃金裝飾。”(《馬可·波羅遊記》)

另一個信息來源是已經臣服的高麗,高麗人也主動介紹日本情況以討好忽必烈。至元二年(1261年),一個叫趙彝的高麗人還建議:“日本國可通,擇可奉使者。”意思是這個國家是可以到達的,宜派人出使宣諭。

自此,忽必烈知道了大海東邊的日本,而且是那樣的富有。在忽必烈眼中,蒙古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披靡,何況此時元朝帝國已經建立,如此周邊小國,應該主動前來,或歸附,或通好。而這時的“海國”日本,竟然“無一乘之使”前來,對自己不聞不問,毫無聲息,成何體統。

忽必烈很不高興,讓日本歸附的渴求一下強烈起來。

忽必烈試圖以和平手段讓日本臣服未能奏效

雖然蒙古人慣於使用武力、從不把任何民族放在眼裏,但開始的時候,忽必烈並沒有想對日本動武,而是希圖通過派遣使者以和平手段讓日本臣服。

至元三年(1266年)八月,忽必烈寫好了一封措辭客氣,但明顯帶有威脅和警告意味的國書:“上天眷命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況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區夏,遐方異域,畏威懷德者,不可悉數。朕即位之初,……高麗君臣感戴來朝,義雖君臣,而歡若父子。計王之君臣,亦已知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國知之未審,故特遣使持書,布告朕誌。冀自今以往,通問結好,以相親睦。且聖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好,豈一家之理哉。至用兵,夫執所好。王其圖之,不宣。”

然後選派兵部侍郎黑的、禮部侍郎殷弘等人帶國書,在高麗向導帶領下出使日本。但是使者到了高麗巨濟島就因大風浪而返回,沒能到達日本。

至元四年(1267年)六月,忽必烈再次派黑的出使高麗,嚴令高麗一定要把使臣送到日本。高麗國王考慮不必勞駕黑的親自前往,便派其朝臣潘阜代替元朝使者傳書。日本接書,認為元朝國書有無禮之處,決定不發回信。潘阜在日本滯留了五個多月,最後空手而回。

忽必烈不相信日本有這樣的膽量敢於拒絕回答自己的詔書,決定再派黑的去日本。至元五年(1268年)一月,在潘阜陪同下,黑的到了日本的對馬島,日本人不許他們上島,隻收了元朝國書。國書送至日本大宰府,後又送至日本鐮倉幕府。大宰府即天皇政府,鐮倉幕府則是與天皇政府對抗的武家政權,是此時日本實際的政治中心。幕府首領北條時宗不同意回複國書。二月六日,幕府把國書傳送京都,請後嵯峨天皇禦覽。皇廷經過商議,也決定“不回複”。潘阜在大宰府等了七個月,眼看又要空手而回,黑的他們隻好伺機抓了兩個日本島民回來,算是交差。

至元八年(1271年)正月,忽必烈又擬了一份措辭強硬帶有威脅性質的國書:“蓋聞王者無外,高麗與朕既為一家,王國實為鄰境,故嚐弛信使修好,為疆場之吏抑而弗通。豈王亦因此輟不遣使,或已遣而中路梗塞,皆不可知。不然,日本素號知禮之國,王之君臣寧肯漫為弗思之事乎。如即發使,與之偕來,親仁善鄰,國之美事。其或猶豫,以至用兵,夫誰所樂為也,王其審圖之。”決定派外交家少中大夫秘書監趙良弼攜此國書出使日本。

趙良弼八月至高麗,九月十九日經對馬島到達日本九州島,結果被阻留於太宰府西守護所,不準赴京都麵呈天皇。趙良弼最後以日本幕府斷然拒絕歸附元朝的結果而回。

至元九年(1272年),忽必烈再次派趙良弼出使日本。趙良弼於1272年春出發,於同年10月在九州島東岸的今津町登陸。在日本期間,趙良弼一方麵了解收集日本情況,一方麵提出要求希望覲見日本天皇。他的要求被再次拒絕後,他發出了最後通牒,說是否給元朝回書,我隻等你們兩個月時間,否則後果自負。日本天皇對此強硬態度表示出模棱兩可的意見,但鐮倉幕府堅決拒絕任何妥協,甚至不惜準備與蒙古人一戰,然後把趙良弼粗暴地驅逐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