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古代的圖書無零售(1 / 2)

中國古代的圖書無零售

史海鉤沉

作者:李鵬

中國古代圖書零售的具體方式多姿多彩,大體而言,可分為商店零售、流動售書、上門零售三種。在城市中,三種零售方式都有;而在鄉村,主要還是上門零售,輔以鄉鎮墟集時擺攤零售。

一、商店零售

商店零售屬於中國古代所謂“坐賈”,包括:1.大部分中國古代圖書生產者。因為大部分中國古代圖書生產者不僅自己製作出版圖書,還同時擁有書肆直接發售自己製作的圖書;2.專營圖書零售的書肆;3.兼營圖書零售的商店,這些商店除了圖書外,還賣文物古玩、文房四寶乃至香燭紙馬之類物品。後二者自己並不製作出版圖書,卻參與到圖書的銷售中,他們所銷售的圖書是從製作出版者那裏批發過來的。

為了更好地招徠消費者,商店盡其可能提供完善周到的服務,以此促進圖書銷售。例如清代福州南後街的書鋪,“看書、購書悉聽尊便,甚至備有筆硯供熟客抄錄”(林應麟《福建書業史——建本發展軌跡考》,鷺江出版社2004年版,頁592)。乍一看,準備筆硯讓消費者抄書豈不是使得消費者不再買店裏的書了?其實不然,精明的銷售商以此聚集人氣,吸引更多的愛書者到店裏來,久而久之,自然會有更多的人購買店裏的圖書。而據瞿蛻園《北遊錄話》的描述,清代琉璃廠“真正賣舊書和碑帖”的書鋪對於前來顧客的招待更為周到:

書店門麵,雖然不寬,而內則曲折縱橫,幾層書架,及三五間明窗淨幾之屋,到處皆是,棐幾湘簾,爐香茗碗,倦時可在暖炕床上小憩,吸煙談心,恣無拘束。書店夥計和顏悅色,奉承恐後,決無慢客舉動,買書固所歡迎,不買亦可,給現錢亦可,記賬亦可(孫殿起《琉璃廠小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頁15)。

如此貼心的服務,自然會吸引眾多好書者一再光顧。來的人多了,或去的次數多了,就會有買賣,更何況囊中羞澀時還可賒賬,這讓好書者碰見想要的書時更難以抵製購書的誘惑。但這種服務的提供,和這類書鋪主要經營珍稀古本有關,對此類圖書有興趣且有購買能力的,多為“京朝學士大夫”,用今天的話說屬於“高端客戶”,方才有此待遇。清代時琉璃廠一般的書肆為了招徠消費者,也有高招:

蓋向例,逢會試年,琉璃廠紙筆文具店必設法將上數科三鼎甲殿試卷橫張於壁以示人,俾考試者知所效法。觀者愈多,則生意愈盛,亦招徠之妙法。懿文齋、鬆竹齋,其尤著者也(徐珂《清稗類鈔》,中華書局1984年版,頁692)。

琉璃廠的懿文齋書肆等設法弄來前幾科殿試時的狀元、榜眼、探花試卷,貼在店裏牆上,吸引眾多士子前往觀看。這樣一來,店裏自然熱鬧,圖書銷售量也相應增多。

二、上門零售

上門零售在今天稱為“直銷”,其實這在古代也並不罕見。中國古代圖書的上門零售,大概也有三種情況。

1.直接奔那些有圖書需要且有購買能力的消費者家中去。例如,《北齊書》卷三十九《祖珽傳》載:“州客至,請賣《華林遍略》。文襄多集書人,一日一夜寫畢,退其本曰:‘不須也。’珽以《遍略》數帙質錢樗蒲,文襄杖之四十。”這個書販找到文襄即後來的北齊世宗高澄售書,結果被後者騙了。再如,清代著名學者兼詩人趙翼年輕時很窮,雖然愛書卻買不起書;歸隱後,不但有了閑,更有了錢,於是大量購書。各大書販聞風而至,《甌北集》卷二十一《消夏絕句》(其四):“解事童奴傳好語,門前新到賣書船。”這其中,就有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中所謂“掠販家”施漢英,《甌北集》卷二十八《贈販書施漢英》寫道:“我昔初歸有餘俸,欲消永日借吟誦。汝從何處聞信來,滿載古書壓船重。”由於趙翼是江蘇常州人,江南水鄉最便利的交通工具就是船,於是這些書販便用船裝載著書到處零售。在江浙這種售書方式很常見,浙江湖州一帶一度有很多書舶,這些書舶利用江南縱橫交錯的水道,將圖書運載到各地零售。例如,當毛晉在門上貼出告示說“有以宋槧本至者,門內主人計葉酬錢,每葉出二百;有以舊抄本至者,每葉出四十;有以時下善本至者,別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時,“於是湖州書舶雲集於七星橋毛氏之門矣”(滎陽梅道人《汲古閣主人小傳》)。湖州書舶消息靈通,逐利而行,而“雲集”二字可見當時湖州書舶之多。清代乾隆年間張鑒在《瞑琴山館藏書目序》中說:“吾湖固多賈客,織裏一鄉,居者皆以傭書為業。出則扁舟孤棹,舉凡平江遠近數百裏之間,簡籍不脛而走,蓋自元時至今,幾四百載。上至都門,下達海舶。”(葉昌熾《藏書紀事詩》,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頁333)據此,可見湖州織裏的人們從元至清四百年間都是以販賣圖書為業,他們的書船幾乎無遠不屆。清代乾隆年間另外一位著名文人蔣士銓在其《忠雅堂集·秋江載書圖》詩中說:“不如吳興估客賣書船,坐致千金等兒戲。”這裏的“吳興估客”即湖州書商,他們靠著書船發家致富。湖州書船曆史悠久,聲名遠揚,甚至連乾隆皇帝都知道,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三月二十九日為四庫館征集圖書事下諭道:“又湖州向多賈客書船,平時在各處州縣兌賣書籍,與藏書家往來最熟。”(《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頁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