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是直接到圖書需要量相對比較大的學校去。例如,《儒林外史》第一回寫王冕小時候喜歡讀書:“每日點心錢,他也不買了吃,聚到一兩個月,便偷個空,走到村學堂裏,見那闖學堂的書客,就買幾本舊書……”可見,元、明時有所謂闖學堂的書客,這些人攜帶圖書到鄉村私塾中去零售。
3.是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兜售。例如,明代李賢《古穰集》卷十六《中議大夫黃州知府致仕滕君墓表》雲:“君卒後,家無擔石之儲,太恭人孀居,獨持門戶,凡百所需,皆出勤儉之力,有售書者過門,輒脫簪珥易之。”這裏提到的經過門前的售書者,應該是挨家挨戶上門零售者。
三、流動售書
介於商店零售和上門零售之間的,是流動售書。商店零售者在為商店選址時往往已經充分考慮到如何與盡可能多的消費者建立起直接聯係,但商店選址一旦確定,要遷移就有不少麻煩。問題是,在古代城市中,隨著時令、節序的不同,人群聚集地往往也會跟著發生變遷。於是,為了追隨這些移動的人群,書肆很自然就想到一個辦法,即流動售書。例如,明代北京的書肆就是這樣流動的:“凡徙,非徙其肆也。輦肆中所有,稅地張幕列架,而書置焉,若綦繡錯也。日昃,複輦歸肆中。”(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中華書局1958年版,頁56)可見,古代的流動售書和我們今天在一些旅遊景點看見的流動售貨車還不太一樣,古代的流動售書過程中,車子隻是充當了運載工具,圖書商品的陳列還是租了一塊場地專門用書架擺放的;而今天的流動售貨車則除了充當運載交通工具之外,還充當了商品陳列室。此外,鄉鎮墟集中臨時擺設的攤點在性質上也屬於流動售書。
責任編輯:姚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