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令敢於糾劾儲君與皇子的過錯,真正踐行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理念,一代明君漢文帝慶幸自己能擁有這樣一位剛直不阿、不畏權貴的諍臣,“司馬門事件”不久之後漢文帝就提拔張釋之擔任廷尉(九卿之一,掌管刑獄,審判大案要案的最高司法官員)。漢文帝的任命指向性非常明確,就是希望張釋之一身正氣以輔佐君主;秉公辦事以捍衛律法。張釋之沒有辜負皇帝對他的信任。朝堂上,他指點江山完善法律法規;工作中,他一絲不苟維護綱紀權威。漢文帝也在與張釋之的互動中受益匪淺。“釋之所言,文帝稱善”,“文帝由是重釋之”(《史記·張釋之列傳》)。張釋之不僅成為漢文帝治理國家的左膀右臂,更成為他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

法比天大

張釋之升任廷尉之職後更加兢兢業業、秉公執法。漢文帝對這位良臣也更加倚重,不僅繼續讓他參與重大國策的製定和貫徹,還利用各種機會向他請教治國之道。君臣之間的良性互動使得“政通人和”之風從未央宮吹向長安城繼而逐漸影響全國。然而再和諧的關係也會偶有齟齬,信奉公正執法的張釋之就曾和“任性的老板”發生過激烈交鋒。

一天,漢文帝外出視察,“專車”走在中渭橋上之時,一個路人突然從橋下走出來,迎麵撞上了漢文帝的“專車”。車夫和禦馬何曾有過這種經曆,全都被嚇得不輕,致使“專車”不停搖晃,車內的漢文帝也被嚇出一身冷汗。平民百姓竟然膽敢驚嚇皇帝!漢文帝盛怒之下命令直屬衛隊將想要逃跑的“肇事者”當場擒獲,交予廷尉嚴懲。

張釋之認為此案必有內情。因為他深信普通百姓不會冒抄家滅族的危險去以身試法犯下“驚駕大罪”,於是他沒有盲目治罪,反而讓“欽犯”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以便分析斷案。“欽犯”說道:“我是長安郊區人,今天要去長安辦理要事,剛走到中渭橋就聽說皇上將要路過,此處禁止百姓通行。於是我就躲在橋下,過了很久我以為皇上已經離開這裏,就從橋下出來,沒想到恰巧碰到皇帝的禦駕,我十分害怕,深恐皇帝責罰,又著急去辦事,就想立刻離開。”張釋之經過仔細調查,發現此人供述句句屬實,於是以“無意衝撞禦駕罪”判處繳納罰金。

張釋之將案件審判結果呈報漢文帝,漢文帝勃然大怒,咆哮道:“此人衝撞朕的座駕,致使車夫和禦馬受到驚嚇,朕亦惶恐不已,幸虧車夫機智沉穩,禦馬馴練有素才沒出事。假如稍有差池,朕豈不是會受重傷,後果簡直不堪設想。而你身為廷尉競讓此等罪大惡極之人繳納罰金就將案件終結,你太讓朕失望了!”

張釋之麵對皇帝的指責正氣凜然地說道:“法律,是天子與天下百姓共同所有,天子與萬民自然也要共同遵守。臣依法宣判,此人隻應繳納罰金。如果因為陛下個人原因就要從嚴從重懲處,法律豈不要失信於民?法律威信不在,如何指望百姓遵紀守法?陛下既然將案件交給臣處置,臣身為陛下的最高執法者就應該公正執法,確保法律公平正義,為天下執法者樹立標準。倘若臣偏私不公,那麼天下的執法者執法之時就會憑借個人感情不知輕重地隨意判決,百姓就會不知所措繼而無法生活,這樣豈不是要天下大亂?願陛下警醒。”漢文帝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張釋之義正嚴辭的話語使他漸漸醒悟。高高在上的皇帝低下了不可一世的“龍頭”。自知理虧的漢文帝誠懇地對張釋之說道:“你的判決結果是對的,這樣做非常正確!”

張釋之用鏗鏘的話語,耿介的個性維護了法律公平公正的底線。帝國曆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皇帝權威向法律權威低頭的情況。法律的神聖尊嚴得以閃耀光輝,張釋之可謂居功至偉。

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不久之後發生的一件盜竊案不僅轟動全國,更將漢文帝與張釋之推向了“劍拔弩張”的地步。法律權威也再次麵臨皇帝權威的踐踏。事情的起因是盜賊潛入供奉漢高祖劉邦靈位的宗廟將作為供品用的玉環偷走。由於事涉“先帝”,不敢有絲毫怠慢的各級官員麵對“天字第一號盜竊案”全力以赴,不久就將案件破獲,人贓俱獲。漢文帝怒氣衝天,立即詔令張釋之從速從重治罪,“張釋之依據盜竊宗廟器物罪”的律法,判處罪犯死刑,屍首棄市(即曝屍於外,禁止家屬收屍斂葬,起警示威懾目的)。張釋之將審理結果向漢文帝彙報,漢文帝怒不可遏,聲嘶力竭地喊道:“罪犯如此大逆不道!竟敢進入宗廟偷盜先皇的供品!簡直是罪惡滔天!朕之所以交給你審判是希望你可以將罪犯及其三族(父母和妻子三家所有親屬)盡皆處死,以儆效尤,而你卻依法隻將盜賊處死!如此結案,不僅無法體現朕敬奉先帝之意,甚至要朕背負不孝之名,你還有何臉麵將這樣的審判結果向朕彙報?”張釋之看到漢文帝臉色鐵青,聽到漢文帝聲音嘶啞,便知道皇上真的是怒火中燒,自己這次“攤上大事了”。但是耿直的張廷尉寧折不彎。自己可以因此事丟官罷職,甚至下獄坐牢,但是法律的神聖性不能受到絲毫汙損。張釋之摘去頭上帽冠,一邊磕頭一邊說道:“依法判決,處死棄市對偷盜宗廟器物之人而言已經是最重的懲罰,即使罪名相同然而也要視犯罪的危害程度來區分輕重。如今罪犯因為偷盜宗廟器物便要被誅滅三族。法律豈不變成擺設,日後陛下將如何依法治國!天下官員誰還會依法辦事。”漢文帝看著額頭流血的廷尉,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他揮手令張釋之退下。但張釋之有理有力的話語卻再次在漢文帝耳邊回響,就如同汩汩清泉將心頭的暴戾之火逐漸熄滅。幾天後,漢文帝向母親薄太後彙報此事,他公開表示尊重張釋之的判決,認為這樣結案合理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