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比天大
名臣名將
作者:邸新
中華五千年,名臣良臣燦若星河。但如包公等都隻是“民間演義”,與史實相差甚遠,甚至是南轅北轍。這些“虛構故事”寄托著百姓對良臣的期盼。兩千年前有一位良臣,沒有留下任何“民間演義”,卻在浩瀚星空閃耀著獨一無二的光芒。他就是西漢初年的名臣張釋之。
低開高走
張釋之,字季,河南堵陽人氏(今河南省方城縣)。張釋之仕途的第一站擔任騎郎(職責是守衛皇宮、宮門值班與接待官員),而且這個官職並非因為張釋之德才兼備才讓他任職的,而是張家頗有財資(西漢初年規定,家資殷實的子弟也可憑借財產規模做官)。騎郎並非肥差,加之張釋之不屑像周圍同事那樣利用接待官員的機會賺取‘‘灰色收入”,正直的他鄙夷這種“生財之道”,所以不僅沒有“賺錢”,反而常常要靠大哥張仲貼補家用,維持全家人的生活。而且由於毫無“背景”,盡管張釋之勤勤懇懇、能力出眾,可是竟然整整10年沒有升遷,仍然是騎郎,“無所知名”(《史記·張釋之列傳》)。美玉深陷泥淖,空有濟世才華卻不得施展。張釋之心灰意冷,他經常向張仲訴苦:“做官這麼長時間還要靠您資助救濟,使兄長空耗家財,又不能建功立業,讓人不快!”萌生退意的他準備辭官,告別這段讓他煩悶至極的官場生涯。
張釋之正準備“欲自免歸”《史記·張釋之列傳》之時,他卻否極泰來。漢文帝的重臣袁盎聽聞張釋之為官清廉,能力出眾,於是親自對張釋之進行了“調查摸底”。袁盎被張釋之的才德與能力深深折服。當然,也知道了張釋之要辭官的消息。不想讓朝廷失去棟梁之才的袁盎便向漢文帝力薦張釋之。漢文帝也很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賢能之士”可以讓朝廷重臣如此器重?自己十分信任袁盎,他的極力推薦自然不會錯,但也不能過於盲從,於是下詔任命張釋之暫時擔任謁者(負責參議朝政與起草傳達詔命),以便進一步“考核”。
幾天後,漢文帝單獨召見張釋之,準備對這位“新晉員工”進行“麵試考察”以此驗證他的才學,漢文帝令張釋之對天下之事暢所欲言。於是張釋之開始縱論古今治國理政的成敗得失,詳述利國利民的大政方針。漢文帝聽到張釋之的見解後非常滿意,但是他並沒有將喜悅之情顯露出來。為了增加難度,漢文帝在張釋之闡述完畢後說道:“不要高談闊論說那些老生常談的套話,多說說符合國家實際狀況的事情,多講講利國利民之道,以便盡快實施,取得實效。”張釋之便以秦亡漢興為例,述說國家政策應以民生為重,富民方能安國,要依法治國但切勿嚴刑峻法使百姓膽寒。張釋之的娓娓道來,一語中的令漢文帝頻頻點頭稱是,再也無法掩飾喜悅與喜愛之情,隻覺與張釋之相見恨晚,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的漢文帝立刻下詔,擢升張釋之擔任謁者仆射(謁者的總負責人),不久又提拔他為公車令(參議國事並負責保衛皇宮司馬門)。命運之神終於向張釋之展露了迷人的笑容,抑鬱十載的“張騎郎”鯉魚躍龍門得到皇帝的賞識。張釋之完成了人生的華麗轉身,即將在舞台中央盡情施展才華!
法令如山
張釋之擔任公車令幾天之後就收到一份“大禮”,這份“禮物”不僅考驗著張釋之是否堅守秉公執法的原則,甚至可能令他的仕途乃至命運都急轉直下。事情的起因源自太子劉啟(後來的漢景帝)與親弟弟梁王劉武。一天,兄弟倆同坐一輛車入宮看望漢文帝及祖母薄太後,車輛行至司馬門時太子和梁王卻沒有下車(西漢法規:司馬門直通宮殿,所以上至皇親下至官員駕車來到司馬門前一律下車步行,違者嚴懲)。守門小吏和皇家衛兵怎敢阻擋太子和梁王。車輛大搖大擺地穿過司馬門。下屬將此事立刻報告給張釋之,身為公車令,負責司馬門安全警戒,又怎麼能容忍太子和梁王公開踐踏律法!正氣凜然的張釋之絲毫不顧忌惹惱未來皇帝會影響日後的仕途,甚至身家性命也可能受到威脅,便義無反顧地帶領幾個正直的部下追了上去,將太子與梁王的車攔截下來,禁止他們進宮。張釋之穩住兩人之後立刻上殿麵見漢文帝,彈劾太子與梁王行至司馬門卻不下車已經犯下了“不敬之罪”。正和漢文帝在一起的薄太後聞聽寶貝孫子光天化日之下踐踏法律、蔑視綱紀十分尷尬。孝順的漢文帝擔心母親難過生氣,繼而影響身體健康便立刻摘掉皇冠,跪地謝罪,並向母親解釋說:“您千萬不要生氣,是我管教不嚴,教子無方!”薄太後看著眼前長跪不起、誠惶誠恐的兒子;殿下站著浩然正氣、寸步不讓的張釋之。一時五味雜陳,不想把事情鬧得過大的薄太後立刻親書一道“赦免令”交給使臣,命令他前去司馬門免去太子和梁王的罪過,兄弟二人才得以恢複自由,人宮拜謁。張釋之圓滿完成了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維護法紀的千鈞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