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蔭桓之死(2 / 3)

戊戌政變死裏逃生

戊戌(1898年)年的那場變法,張蔭桓又處在了風口浪尖。前麵談到,張蔭桓自年輕時就研究洋務,之後又長期在外務部門任職,多次出使歐美,對西方社會的各個方麵都有所考察了解,所見所聞給他帶來巨大的思想震動,他深知中國落後之所在,變法圖強的思想十分強烈。光緒皇帝格外信任他,經常召他進宮,聽他講述對時政的見解,對他的意見極為重視。變法開始前夕,光緒更是多次單獨召見他,同他商談有關變法的大政方針。可以說張蔭桓是光緒帝最為倚重的一位大臣,他的思想傾向,對堅定光緒變法的決心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正因如此,還在變法開始之前,就有頑固派大臣彈劾張蔭桓蠱惑皇上,要求將他嚴譴禁錮。這裏無須去敘說有關那場變法的一波三折,但可以肯定的是,少為史書所提及的張蔭桓,才是那場變法的關鍵人物和實際推動者。但是,張蔭桓雖是維新變法的重要人物,並與康有為等維新派成員關係密切,但因理念的不同,在變法一事上,他並不認同康某的理論和主張,不讚成他們那套激進的改革方略,當然也就不會卷進他們的一些冒險舉動。盡管如此,由於變法最終陷入了帝、後兩黨的派係之爭,而且還傳出了維新派要包圍頤和園、加害皇太後的陰謀,因此政變發生之後,被頑固派視為變法罪魁禍首的張蔭桓,自然是難逃厄運。

政變發生在戊戌年八月初六,初七奉旨拿辦康有為,康已出逃。初八日清晨,步軍統領崇禮派部屬率數十名兵丁包圍了張蔭桓的住宅,“邀請”張到提督衙門接旨。張蔭桓已有思想準備,他不慌不忙地吃過早餐,在兵丁的押解下上了路。到了提督衙門,等了一天也沒什麼消息,眼看天色已晚,張便讓人回家取來行李,在提督衙門睡了一夜。到了初九,才有旨將張蔭桓拿交刑部審訊,張遂被關進了刑部大牢。同時被捕入獄的還有譚嗣同等一批維新黨人。張蔭桓不僅被捕,而且還上了殺頭名單,這一方麵是因為慈禧認為他與“康黨”過從甚密,圖謀亂政,甚至還懷疑他參與了“圍園捕後”的預謀;另一方麵是少數仇視變法的頑固分子趁機給張羅織罪名,極力主張將其處死,於是張不僅上了殺頭名單,而且還被排在了首位。尤有甚者,一些嫉恨張蔭桓的官員擔心洋人得到消息後會出麵幹預,發生變故,極力慫恿將張立即正法,於是上頭決定不經審訊就將張蔭桓秘密處決。但是張蔭桓被捕和將被處死的消息還是很快就被外界知道了,於是一場營救張的活動緊鑼密鼓地展開了。

最先得知張蔭桓被捕消息的是日本駐華使館的公使林權助,他當即向日本外務省報告了這一消息,並同正在北京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商議援救措施。伊藤這次是來華旅遊的,他到京後得以覲見光緒皇帝,是由張蔭桓一手安排並親自帶領的,他同張是老熟人,因此對張的命運表示關切。初十日晚間,日本使館正在為伊藤訪華舉辦答謝中方官員的宴會,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派書記官帶著他的親筆信來見林權助,說已獲得確切消息,張蔭桓將在第二天一早被殺害,請他設法營救。林權助感到事態嚴重,決定宴會之後即刻去見李鴻章。宴會結束後,林權助即向伊藤博文說明情況,並提出可否借助他的名義同李鴻章交談,伊藤表示同意,並鼓勵他好好去幹。於是林權助立刻動身前往李鴻章的寓所,約在十一點半左右到達。日本公使的深夜造訪,令李鴻章感到十分驚訝。但聽林權助說明來意後,李卻擺出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說,張某原本是我的屬下,後來背叛了我,已成為我的敵人了。再說明天那麼早的事情,我又有什麼辦法呢?林權助說,你說的情況我都清楚,但如果張蔭桓被殺了,那可是一件不得了的突發事件啊。李鴻章問會是什麼事件?林權助說將會引起列國幹涉。李鴻章似不相信,說真會惹出那麼大的麻煩嗎?林權助說不敢斷言,但要是你不幫忙把這事處理好,那肯定是要出大問題的,伊藤博文先生對這事也很關心呢。李鴻章有些犯難地說,明天時間那麼早,你要我怎麼辦呢?林權助說,軍機大臣榮祿明早四五點鍾就要上朝,你趕快給他寫封信,天亮以前不是就可以把這意見傳遞給皇太後了嗎?李鴻章沉思了一會兒說,那好吧,就照你說的辦吧。見李鴻章已答應處理這件事,林權助便告辭了。而英國公使竇納樂雖已托付日本公使出麵救張,但心中還是沒把握,他推測這麼大的事情慈禧肯定會同李鴻章商議,於是又給李寫了一封信,強調殺害像張蔭桓這樣一位在西方各國頗有名望的高級官員將會引起的嚴重後果,請李務必盡力阻止這一野蠻的行動。英、日兩國公使把解救張蔭桓的途徑都集中到了李鴻章的身上,其實李鴻章未必就不想搭救張蔭桓。張曾是他的下屬,是他多年來在辦理外交事務上的最為得力的助手,他十分賞識張的才能,當然不忍心看到他被殺害。隻是當時他自己的處境也相當不妙,因為他是支持變法的,對維新派也是持同情態度的,所以政變發生後有人告他是“康黨”,在這種情況下他若主動出麵對張施以援手,勢必會引起更大的麻煩。至於說他同張蔭桓的不和,主要還是外交政策上的意見分歧,但作為一個曆經風雨的老資格的政治家兼外交家,他的心胸不至於會那麼狹小,會眼見一個曾經的下屬身處危境而見死不救。所以說他在外國公使以及在其他一些人麵前所表露出的對張的那種強烈不滿,不過是特定情境下的一種策略而已。現在好了,有了英、日兩國對這件事的強烈態度,他出麵運作就比較合適了。究竟李鴻章是通過什麼方式將英、日兩國公使的態度轉達到慈禧耳中的,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他的出麵使事情有了轉機,張蔭桓的名字被從死亡名單上刪除了,由斬立決改為由刑部暫行看管,聽後諭旨。外人的營救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