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他的名字叫杜家祥(2 / 3)

“鏗鏘、鏗鏘、鏗鏗鏘、鏗鏘鏘鏘——”,嘈雜的人群頓時安靜了下來,所有人的目光一齊投向了戲台,張栓女感覺她身上的那束目光移走了。一定是有這麼個人的,不是錯覺,此刻她確定了。不管怎樣,這束目光此刻沒有在看她,她又踏實了,專心看起戲來。在晉劇特有的曲樂聲中,大幕徐徐拉開,露出了早已擺設好的布景,六七個著漢服的漂亮女戲子踩著小碎步,甩著長長的水袖,從後台翩然飄出,就象仙女下凡一般。對這一幕,張栓女是熟悉的,這是《狸貓換太子》第一幕《審寇珠》的開場。

張栓女看過這出戲好多回,以前都是母親帶她出來看的,她的母親是晉劇迷,不僅愛看,而且也愛唱,記性也好。村裏每年正月十五鬧元宵,非常隆重,也異常熱鬧,是孩子的節日,也是大人展示才藝的舞台。過完年,基本上是從初六開始,村裏人就開始為元宵節的晚上做準備了。民間藝術家可真是多啊,大家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正月十五那天,晚飯後,在一塊開闊的空地上,通常是在村裏秋天收拾麥子的場院裏,擺上大鼓。天全黑之後,“罄罄嚓!罄罄嚓!罄罄罄罄罄罄嚓!咚咚咚!咚咚咚!咚不隆咚咚咚咚!”鑼鼓鐃這三種漢族民間樂器,在稍有點音樂細胞的村民的手中,有節奏地響起。用木柴或煤炭堆起來的旺火也被點燃,孩子們早早圍在這裏,發出陣陣歡呼。大鼓的“咚咚”聲仿佛敲到了人們心裏,人們的心房也和鼓聲產生了共鳴。大人們也匆匆趕完家務,陸續走了出來,人越聚越多。突然,鼓聲更大了,鑼聲更響了,鐃聲更亮了,大家都激動了起來,知道好戲即將上演!首先出場的,通常是秧歌隊,由二三十名村裏的婦女組成,頭戴紅花,臉擦胭脂,身上穿著顏色鮮豔的演出服,手裏拿著扇子,腳下似有一個無形的“十”字,每個人都踩著這個“十”字兩條直線的四個頂點,和著鑼鼓的節奏,扭動著往前走。然後是高蹺隊,踩在一米多高的高蹺上的小夥子們,同樣是裝扮了一番,往前走兩步,再退一步,和著鼓點,真是神氣極了,羨慕煞了仰頭目不轉睛盯著看的孩子們。隨後是跑船燈,用竹條編成船的框架,再用彩紙糊出形狀,高手在民間,這船燈的大小和真實的小木船差不多,並且非常美觀,船頭點著幾根蠟燭,用玻璃罩子罩住,船中間是空的,沒有船底,又很輕,人可以裝扮成任何角色,然後站進去,拎著船幫就把船拎起來了,同樣合著節奏跟著隊伍扭動表演。鄉親們別出心裁,和跑船燈類似的,可以做出好多花樣,如豬八戒背媳婦、呂洞賓倒騎毛驢等等。表演完畢,就是唱歌了,村裏的歌者,這個時候是展示才藝的絕佳時機,張栓女的母親——臧醜女,這個時候是明星——張二牛敗光家業以後,她沒了這份心情——

“想親親想得我手腕腕軟,

拿起個筷子我端不起個碗;

想親親想得我心花花兒亂,

煮餃子下了一鍋山藥蛋......”

臧醜女長相靚麗,嗓音嘹亮圓潤,一曲民歌《想親親》,唱得婉轉動人,博得陣陣喝彩。《想親親》是一曲山西民歌,內蒙古中部的風俗,融合了部分山西的民俗,在內蒙古,有大量祖籍山西的漢人,這是由“走西口”這一人口大遷徙造成的。

當然,武川縣也有自己獨特的民歌——爬山調,

“聽見哥哥的說話聲,圪蹭蹭打斷個頭號針。

看見哥哥朝南來,熱胸脯爬在個冷窗台。

隻要哥哥炕上坐,覺不見天長覺不見餓。

淚蛋蛋和泥蓋了座廟,想你不想你天知道。”

一曲表達當地少女思念情人的歌曲,情真意切,語言直白,婉轉動人地從臧醜女嘴裏嫋嫋飄出,浸潤著大家的心田,那些感同身受的少女,竟然背過臉去,悄悄擦拭著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