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奧哈拉 (中)(2 / 3)

現今所見到的各類侵入岩,如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和堿性岩等,以及火山噴發出的各類岩漿,它們都是再生岩漿,隻是來源深度、通道、物質成分及分異程度不同而已。

再生岩漿包括原生岩漿變異出的岩漿和重熔岩漿。

現今地球液態層是由原生岩漿經變異形成的再生岩漿組成的——經過溫度、成分和物態的改變而形成的。

岩漿運移的動力

岩漿由地球深處移動到地殼內形成侵入岩或噴發到地表形成火山,岩漿移動的動力主要有二:

其一,由於地球內球比重大於液態層和外球,在繞太陽公轉時,內球始終偏向引力的反方向,內球不在地球中心。形成內球對液態層由內向外的擠壓力,使岩漿和其他氣液態物質由地球內部向外移動或噴發到地表。

其二,岩漿結晶或發生其他物化反應,產生一些水和氣及其他物質,形成膨脹擠壓力,使岩漿和其他氣液態物質由地球內部向外移動或噴發到地表。

構造

編輯

由火山口,岩漿通道和火山錐[1]組成

在地球上已知的“死火山”約有000座;已發現的“活火山”共有5座,其中陸地上有455座,海底火山有68座。火山在地球上分布是不均勻的,它們都出現在地殼中的斷裂帶。就世界範圍而言,火山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一帶和印度尼西亞向北經緬甸、喜馬拉雅山脈、中亞、西亞到地中海一帶,現今地球上的

火山噴發

活火山絕大部分都分布都在這兩個帶上。

火山出現的曆史很悠久。有些火山在人類有史以前就噴發過,但不再活動,這樣的火山稱之為“死火山”;而有史以來曾經噴發過,但長期以來處於相對靜止狀態的火山,此類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錐形態,仍然具有火山活動能力,或尚不能斷定其已喪失火山活動能力,人們稱之為“休眠火山”;人類有史以來,時有噴發的火山,稱為“活火山”。

地殼之下100至150千米處,有一個“液態區”(軟流層),區內存在著高溫、高壓下含氣體揮發份的熔融狀矽酸鹽物質,即岩漿。它一旦從地殼薄弱的地段衝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火山活動能噴出多種物質,在噴出的固體物質中,一般有被爆破碎了的岩塊、碎屑和火山灰等;在噴出的液體物質中,一般有熔岩流、水、各種水溶液以及水、碎屑物和火山灰混合的泥流等;在噴出的氣體物質中,一般有水蒸汽和碳、氫、氮、氟、硫等的氧化物。除此之外,在火山活動中,還常噴射出可見或不可見的光、電、磁、聲和放射性物質等,這些物質有時能致人於死地,或使電、儀表等失靈,使飛機、輪船等失事。

根源

編輯

火山噴發

在距離地麵大約公裏的深處存在大量高溫液體,其溫度之高足以熔化大部分岩石。

岩石熔化時膨脹,需要更大的空間。世界的某些地區,山脈在隆起。這些正在上升的山脈下麵的壓力在變,這些山脈下麵可能形成一個熔岩(也叫“岩漿”)庫。

這種物質沿著隆起造成的裂痕上升。熔岩庫裏的壓力大於它上麵的岩石頂蓋的壓力時,便向外迸發成為一座火山。

噴發時,熾熱的氣體、液體或固體物質突然冒出。這些物質堆積在開口周圍,形成一座錐形山頭。“火山口”是火山錐頂部的窪陷,開口處通到地表。錐形山是火山形成的產物。火山噴出的物質主要是氣體,但是象渣和灰的大量火山岩和固體物質也噴了出來。實際上,火山岩是被火山噴發出來的岩漿,當岩漿上升到接近地表的高度時,它的溫度和壓力開始下降,發生了物理和化學變化,岩漿就變成了火山岩。

形成

火山的形成涉及一係列物理化學過程。在上升過程中溶解在岩漿中揮發份逐漸溶出,形成氣泡,當氣泡占有的體積分數超過75%時,禁錮在液體中的氣泡會迅速釋放出來,導致爆炸性噴發,氣體釋放後岩漿粘度降到很低,流動轉變成湍流性質的。如若岩漿粘滯性數較低或揮發份較少,便僅有寧靜式溢流。從部分熔融到噴發一係列的物理化學變化的差別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火山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