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
板塊構造理論建立以來,很多學者根據板塊理論建立了全球火山模式,認為大多數火山都分布在板塊邊界上,少數火山分布在板內,前者構成了四大火山帶,即環太平洋火山帶、大洋中脊火山帶、東非裂穀火山帶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板塊學在火山研究中的意義在於它能把很多看來是彼此孤立的現象,聯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但以這個學建立的火山活動模式也並不是十分完美的,如環大西洋為什麼就沒有火山帶;板內火山不在板塊邊界上,用地幔柱解釋它的成因似乎依據也不夠充分。新近又有學者(李鴻業,199)提出兩極擠壓,揭開了地球發展的奧秘,他認為在兩極擠壓力作用下,地球赤道軸擴張形成經向張裂和緯向擠壓,全球火山主要分布在經向和緯向構造帶內。下圖為全球火山和強震分布圖,圖中紅色為全新世火山,數據取自 Sihsnian 研究所,白色為7級以上強震,根據中國地震台網目錄繪製。
一、環太平洋火山帶
環太平洋火山帶(又稱環太平洋帶、環太平洋地震帶或火環),南起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經北美洲西部的落基山脈(科迪勒拉山係),轉向西北的
環太平洋火山帶
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向西南延續的是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以及印度尼西亞群島,全長4萬餘公裏,呈一向南開口的環形構造係。環太平洋火山帶也稱環太平洋火環,有活火山51座,其中南美洲科迪勒拉山係安第斯山南段的0餘座活火山,北段有16座活火山,中段尤耶亞科火山海拔67,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再向北為加勒比海地區,沿太平洋沿岸分布著著名的火山有奇裏基火山、伊拉蘇火山、聖阿納火山和塔胡木耳科火山。北美洲有活火山90餘座,著名的有聖海倫斯火山、拉森火山、雷尼爾火山、沙斯塔火山、胡德火山和散福德火山。在阿留申群島上最著名的是卡特邁火山和伊利亞姆納火山。在堪察加半島上有經常活動的克留契夫火山,向擊千島群島和日本列島山島弧,著名火山分布在日本列島,如淺間山、岩手山、十勝嶽、阿蘇山和三原山都是多次噴發的活火山。琉球群島至台灣島有眾多的火山島嶼,如赤尾嶼、釣魚島、彭佳嶼、澎湖島、七星岩、蘭嶼和火燒島等,都是新生代以來形成的火山島。火山活動最活躍的可算菲律賓至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火山,如喀拉喀托火山、皮納圖博火山、塔勻火山、坦博拉火山和安的列斯群島的培雷火山等,近代曾發生過多次噴發。
環太平洋帶,火山活動頻繁,據曆史資料記載全球現代噴發的火山這裏占80%,主要發生在北美、堪察加半島、日本、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被稱為“火山之國”,南部包括蘇門答臘、爪哇諸島構成的弧-海溝係,火山近400座,其中19座是活火山,這裏僅1966-1970年5年間,就有座火山噴發,此外海底火山噴發也經常發生,致使一些新的火山島嶼出露海麵。
環太平洋火山帶的火山岩主要是中性岩漿噴發的產物,形成了鈣堿性係列的岩石,最常見的火山岩類型是安山岩,距海溝軸150-00公裏的陸地內,安山岩平行於海溝呈弧形分布,即成所謂的“安山岩線”。另一特點是,自海溝向陸地方向岩石有明顯的水平分帶性,一般隨與海溝距離的增大,依次分布為拉斑係列岩石、鈣堿性係列岩石和堿性係列的岩石。這裏的火山多為中心式噴發,火山爆發強度較大,如果發生在人口稠密區,則往往造成嚴重的火山災害。
二、洋脊火山帶
大洋中脊也稱大洋裂穀,它在全球呈“”形展布,從北極盆穿過冰島,到南大西洋,這一段是等分了大西洋殼,並和兩岸海岸線平行。向南繞非洲的南端轉向NE與印度洋中脊相接。印度洋中脊向北延伸到非洲大陸北端與東非裂穀相接。向南繞澳大利亞東去,與太平洋中脊南端相邊,太平洋中脊偏向太平洋東部,向北延促又進入北極區海域,整個大洋中脊構成了“”形圖案,成為全球性的大洋裂穀,總長8萬餘公裏。大洋裂穀中部多為隆起的海嶺,比兩側海原高出-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