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文萃:民眾利益的表達最後還是要通過各種渠道表現出來。
唐鈞:民主是什麼?我認為其本質是利益的表達,而且是有效的表達。現在公眾越來越踴躍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原來是通過網絡,通過博客,通過BBS,現在則通過微博,這說明公眾就是要發表自己的意見,到了今天想不讓發表都不行了,這對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來說是好事。要是不讓說話,就意味著人民大眾仍然被排斥在發展進程之外,這樣的話,他們永遠不會滿意。
在今天,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十大階層的利益和需求是不一致的,所以就有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其實,光靠官員和專家冥思苦想,再看看國際上怎麼做,似乎就可以從中找出最佳方案把問題都解決了。現在很多人喜歡講“頂層設計”,其實大多數都是在辦公室裏想出來的,這樣的“頂層設計”與人民群眾的需求相差甚遠。我們的事情應該怎麼辦,其實要跟老百姓討論。要讓各個階層把自己的利益都擺到桌麵上來,接著大家一起來討論,相互溝通、交流,誠心誠意地協商,然後大家都作出妥協,達成一致,這樣問題就解決了。實際上,在很多方麵,並沒有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如果一個方案能讓利益相關者都能接受,那就是滿意的選擇。
領導文萃:這種有效表達具體應該是怎樣的?
唐鈞:首先,得讓人說話,讓我說出我們的利益在哪裏。比如我覺得我工資太少了,現在物價漲的這麼快,我的工資漲的太慢。其次,我說的話要有效。不管我是多數群體還是少數群體,我說出的話要有人聽,有人去考慮,並且是認真的考慮。
領導文萃:基於這種觀點,現代社會的治理方式應該是怎樣的呢?
唐鈞:現代社會的治理方式就應該是各方能夠溝通、互動,坐下來討論協商,最後大家妥協,這是一種基本的治理方式,而不是講靠外力去壓迫。我覺得真正的社會管理是讓人民大眾說話,而且他們說的話,決定政策的人要聽得進去,不管好聽還是不好聽,是符合你的心意還是反對你的意見,你都要聽。而且可能在決策的時候,沒有聽到不同意見,反而要引起警覺,沒有反麵意見你就不能做決策。一定要聽到反麵意見,要對這些反麵意見采取寬容的態度,我覺得這是一個整體的思路。
我們講“和諧社會”,網上的解釋很有意思,說“和”字左邊是禾苗的“禾”,右邊加個“口”字。“禾”是糧食,“口”代表吃的意思,所以說,“和”就是“人人有飯吃”。“諧”字左邊是“言”,右邊是“皆”。所以說,“諧”字就是“個個能說話”。人人有飯吃,個個能說話,這就叫“和諧”。所以網上的這個“拆字妙對”表達得非常準確:我們追求的“和諧社會”,就是“人人有飯吃,個個能說話”。
提高社會管理水平需要政府官員提高政治智慧
領導文萃:當前我們中國的社會管理處於怎樣的水平?
唐鈞:評價中國的社會管理水平,我的看法,首先就是政府,尤其是各級地方政府缺乏政治智慧,很多的管理方式都是沿用計劃思想,似乎隻要一味強硬,拚命施加壓力,就能解決所有問題。記得有的市委書記就說過,能不能把城中村拆掉,這就是考驗我們的執政能力。他就是這樣的一種管理思路,就是用強製的方式,以政治壓力來強硬做事。
其次,政策的結果究竟對人民大眾是否有利是由政府官員來定義的,隻要我的動機是好的,我認為我做的事情是對社會有利的我怎麼做都行。譬如住房問題,現在我們麵臨的是人民大眾想有自己的住房,這是我們麵對的一個基本問題。其中包含兩個意思:第一,住房條件要改善;第二,想有自己的財產,不動產。這是很正常的社會需求,但是政府偏偏按自己的想法來辦事,雖然也曾提出過要“居者有其屋”,但後來就按某些官員的說法改成了“住有所居”。要把公眾的視線引到房市上,引到高房價上麵去。其實問題本質上不是這樣的:表麵看來是房地產商抬高房價,人民群眾買不起,但實際問題是政府沒有可操作的住房社會政策,沒有做好“保障房”。後來思想有所改變,政府也重視保障性住房了。但政策思路又突然發生變化,住房改革本身是針對公租房的,現在保障性住房又變成以公租房為主。前麵說過,人民群眾不但需要解決有房子住,他們還需要有自己的財產。實際上經濟適用房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最好的途徑,但在實際操作中,因為政府不作為,一個好政策被地方政府夥同房地產商給篡改了,把經濟適用房的形象徹底破壞了,但這並不是經濟適用房本身的問題。因為如果能用平價,用自己支付得起的價錢把房子買下來,成為自己的私有財產,這是一個天大的好事,人民群眾會特別高興。但是政府偏偏不這麼做,要把這個房子出租給他。且不說公租房分配起來不會比經濟適用房更容易,現在是即使租給他,價錢也不便宜,我買房子月供也不過這一點。為什麼政府要去與民爭利?所以,現在的社會問題很多都是政策不對路造成的。
領導文萃:產生這種不良情況的原因是什麼?
唐鈞:我們有很多很好的理念,全麵小康,以人為本,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和諧社會,科學發展,等等。全麵小康是2002年十六大提出來的,以後再提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但是一到操作性的層麵,一到具體的政策,這些理念就全沒有了。就是說,我們很多的具體政策跟這些理念其實是不接軌的。所以,公眾的看法就是,說管說、做管做,時間長了,就不相信了。
社會管理需要疏導而非堵塞
領導文萃:現在中國社會中最突出的兩大矛盾,一是拆遷,一是上訪,有效的社會管理本身能對解決這兩個問題有哪些作為?
唐鈞:首先,上訪有法律依據的,既然是有法可依就不應該把它當作一件不好的事。把矛盾解決在基層這當然是對的,但這是說基層要辦事,要解決問題。而不是把矛頭對著上訪的人,不讓人上訪。其實中國的很多矛盾和問題都是由小事情引起的,大量的問題本來是可以在基層解決的。
現在“解決”的手段是截訪,把人摁在那裏不讓他上訪。哪個基層單位有人上訪,對政績來說可能會被一票否決。你這個縣,這個區,這個街道,這個鄉鎮,有人上訪那就一票否決你的政績,這樣就使基層單位把目光盯在上訪的人,摁住人家不讓上訪,而不是解決問題,這樣的話矛盾肯定是越來越激烈。討論“十二五”規劃時提出全國都要遍地開花地建小城鎮,我說這可壞了,原來強拆就是大城市裏有,現在到處建小城鎮,可能就遍及到全國了。現在的事實果然也是這樣。現在上麵說不讓強拆了,但是作為中西部地方政府的官員們才剛剛醒悟過來,原來土地是可以賣錢的。現在很多強拆都發生在小城市,發生在縣裏,而且情況是越來越糟糕,愈演愈烈。一開始的反抗,是對峙;然後,就是毀自己,最常見的就是自焚;現在又升級了,製造暴力事件。
領導文萃:所以說我們在這個時候特別強調社會管理水平的提高。
唐鈞:社會管理水平的提高應該是“疏”而不是去“堵”。從上古時期大禹治水就告訴我們是要疏導而不要堵塞。現在談提高“社會管理”水平,一些地方把重點放在加強城管、聯防、警察、武警,炫耀新式裝備、現代化裝備,這種“類戰時狀態”,其實對公眾造成了極大的社會心理壓力。
領導文萃:社會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否能夠把問題解決在基層。
唐鈞:很多問題在基層不是不可以解決,而是由於種種原因基層政府不願意解決。不願意解決就會引起上訪,引起衝突,人民群眾心理上自然就不滿,現在很多事都這樣,以至於一有星星之火,馬上就爆發起來,形成群體事件。還有網絡上的“圍觀”也很厲害,郭美美事件,其實是很小的一件事,結果把大名鼎鼎的紅十字會弄得這麼狼狽。這就說明了,靠壓製是不行的,應該想方設法用疏導的方式去引導整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