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2 在未知的前方尋一個答案2
擾民的“自己人”
我總算看明白了,與人交往,其實就得“勢利”一點,我不一定要結交什麼權貴人物,但絕對不交那些一直都在消磨我的人。
朋友最近很苦惱,她丈夫的一位長輩親戚在這座城市裏找了一份做工程的活兒,大概要做三個月,公司不提供住宿,他又舍不得自己花錢租房,便給朋友的婆婆打電話商議,婆婆一口應承。於是,本該是征求意見的電話變成了例行通知,這位親戚隨即就帶著大包小裹,理直氣壯地寄居到她家裏。
因為這位親戚的入住,朋友的家務活兒多了一倍,每天需準備可口的飯菜,備足新鮮的水果,想偷懶一次都不行。最要命的是,家不再是家,變成了和工作單位差不多的社交場所。朋友在外麵有什麼不開心的,回家後要忍著,因為發作出來會讓親戚覺得是在針對他;對這位親戚有什麼不滿意的,也得兜著,一旦表現出來就是對長輩下的逐客令。
這位長輩不喜歡換鞋,進進出出留下一串大腳印也不覺不妥,有心提醒一句,人家甩出一句“不習慣換鞋,歲數大了別嫌棄”就給打發了;這位長輩嗜煙如命,一旦煙癮犯了,哪管是在臥室、客廳還是衛生間,哪管你是否有過敏性鼻炎或者正在備孕,想抽就抽,毫不避諱……就這樣,一個好端端的小清新之家,愣是因為這位親戚的入住,成了烏煙瘴氣之地。
好在,工程結束,在朋友即將崩潰之前,那位長輩離開了。臨走時,那位長輩表達了對朋友的感激之情,他說:“這段時間多虧你了,把我當自己人一樣照顧。”
朋友當場被嚇傻,因為她隱隱覺得,這位親戚回去以後勢必要對她的“周到”大肆宣揚,以後萬一有越來越多的“自己人”前來小住,她可怎麼辦?
有人跟朋友借錢遲遲不還,有了錢也要先還其他債主,也不問問朋友是否急用錢,直接告訴她:“你是自己人,我就不著急了。”有人醉酒後去朋友家,打擾她正常休息不說,還把衛生間吐得不忍直視,卻也不覺不妥,抹抹嘴角說:“都是自己人,你別見怪。”有人去朋友家,相中了朋友家的一件工藝品,張口就索要,朋友不好意思拒絕,隻能忍痛割舍,那位客人把工藝品塞進自己的兜裏,大大咧咧地說:“都是自己人,我就不客氣了。”
這就是屢屢被人當作“自己人”的下場,什麼是“自己人”?很明顯嘛,“自己人”就是這世上最好欺負的人。
朋友後來遇上麻煩,需要一筆錢,她想起她還有很多“自己人”可以求助。於是,便挨個兒給這些麻煩過她的“自己人”打電話。結果,這些人無一例外地舉出多個不能借錢的理由。而最終真正出手救急的,反倒是那些從不輕易給朋友添麻煩的人。
這件事給朋友帶來的觸動很大,也讓她深深地感覺到人際交往中的一種不公平。在過去的幾年裏,她將大部分感情和時間耗費在那些所謂的“自己人”身上,因而沒有多餘精力去維係真正的友情。而當她需要幫助的時候,那些受她恩惠的“自己人”全都躲得遠遠的,是被她忽略的朋友向她伸出了援手。
一段時間過後,那些“自己人”可以當作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繼續給她添麻煩;而那些幫助過她的人,全都默默退回原來的位置過自己的生活。
朋友因此慢慢看清了這些“自己人”的真實麵目。有一天,當那些無恥之徒再次以“自己人”的名義行齷齪之事時,朋友終於忍無可忍:“我覺得你還是把我當外人比較好。”
當“外人”多好,當“外人”你就可以對我恭恭敬敬、規規矩矩,還知道使用“謝謝”“對不起”這些禮貌用語;當自己人,就意味著,你們要向我展示你們最醜陋的一麵,且還不準我不喜歡。
後來,朋友說:“我總算看明白了,與人交往,其實就得‘勢利’一點,我不一定要結交什麼權貴人物,但絕對不交那些一直都在消磨我的人。我把我的資源都用在所謂的‘自己人’身上,而一直在幫我的卻是另一些人,那我和這些‘自己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很久之前,我和這位朋友一樣,覺得在人際交往中,要做到一視同仁,不管現實把什麼樣的人推到我麵前,我都要掏心掏肺。但現在越發感覺,在我們短暫的一生中,平均分配感情的做法並不可取,甚至會降低人生質量。所以,經過考慮,我明確了三個感情流向:家人,對我有恩的人,我尊敬、欣賞、喜歡的人。如果你不是我的家人,對我亦無恩情,我既不喜歡你也不欣賞你且你也無法讓我尊敬,那麼不好意思,我們之間的交往,僅限於禮尚往來,我會勇敢說“不”,絕不讓你消耗我半分。
確定了這項原則,日子過得不要太清爽喲!如果生活中再出現那些沒有分寸的“自己人”,我會直接讓他們明白“別拿自己不當外人”。密集且高度的客套就是保持距離最好的方式,要是連這點暗示他們都還不懂,還不自知,那麼就在他們把你的生活搞得一地雞毛之前,直接開轟吧,百利無一害。人生苦短,應多接觸美好的人和事物,著實沒必要被動接受這些人的叨擾,在這種情境下,得罪人反而是最好的結局,如果這種“自己人”能憤憤不平地把你降格為他的“外人”,簡直是種天大的幸運。
藏在無解問題背後的真相
大家在問問題的時候不太習慣設置標準答案,但大多都會準備一肚子的安慰和寬解,我們最好能給他們留出發揮的餘地,別讓他們憋出內傷。
學心理學的洋洋最討厭別人這樣問她:“你是學心理學的?那你為什麼不去做心理谘詢師?”
誰規定學心理學的就得去做心理谘詢師?
同樣,還有人問教育學專業出身的市場助理“你怎麼不去當老師”,問財務管理專業出身的設計師“你怎麼不去當會計”,問商務英語專業出身的人資主管“你怎麼不去當翻譯”。
我大學時學的是工程管理專業,正經工科出身,但現在做的是反差極大的文字工作。這些年來,無數人問過我“既然你是學工程專業的,為什麼不去蓋樓”。
那麼,我該怎麼回答你們才能滿意呢?
我搬不動磚頭,算不清混凝土配合比,看不懂平麵圖,這些足夠嗎?
每每有人這樣發問,無論當時我的傾訴欲有多麼旺盛,都能被這些問題噎得啞口無言,我真的不知該如何作答。我說因為我不喜歡這個行業,那人又會追問:“那當初為什麼要學?”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牽涉我當時的心境、我的高考分數、家裏的經濟情況等很多因素,說一次還好,說多次太累。以至於後來再有人這般發問,我就隻能直接把“球”踢回去:“我確實學了四年的工程管理,但我為什麼就一定要去蓋樓?”
畢業後,我獨自一人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裏闖蕩,最初過得相當不好,就有很多人問我:“你為什麼不留在家鄉發展?”工作了幾年後,有人問我:“你都這麼大了為什麼還不找對象?”找了對象後,有人問我:“男朋友談了好多年了為什麼還不結婚?”終於我結婚了,結果又有人問我:“結婚都這麼久了為什麼還不要孩子?”
當時我比較天真,以為人家是真的在關心我,通常都會細細解釋一番,後來發現,根本沒有人真正關心你“為什麼不留在家鄉”“為什麼不找對象”“為什麼不結婚”“為什麼不要孩子”,大家就真的隻是,在努力找一些話題而已。
雖然我懂他們的無聊,但真的不願意將自己的生平變成緩解無聊的一劑藥。畢竟,多數人問問題的時候就沒怎麼考慮這個問題是否具有可回答性,是否會讓人尷尬。真相是,家鄉是我想留就能留的嗎?對象是我想找就能找的嗎?婚是我想結就能結的嗎?孩子是我想要就能要的嗎?
假設生活沒有達到大眾預期,皆是由我的主觀能動性不強所致,那你們也真的太看得起我了吧,說的就好像我想要怎樣就能怎樣似的。我說我一直活得稀裏糊塗,迷迷糊糊走到今天,你們會信嗎?
被問得次數多了,我會順應大家的語境,這樣回答:“我來大城市是為了追求夢想;感情這種事我不想將就;兩個人隻要感情好,不在乎那一張紙;二人世界蠻好,我不想那麼早被孩子拖住。”
其實句句都是大實話,我雖然是比較被動的一個人,但在這幾件事情上我確實發揮了主觀能動性,但通過大家的微表情,我知道他們都在心裏“呸”了我。
後來,我隻好這樣回答:“我出來是因為我在家鄉混不下去;我找不到對象是因為我長得醜;遲遲沒有結婚是因為男朋友不夠喜歡我;不生孩子是因為生了也養不起。”
大家這才點點頭,“哦”了一聲,好心放過我,再也沒問過。
所以你看,很多時候,你之所以會覺得這些奇怪的問題難以回答,是因為你沒有抓住要點、了解發問者的真正訴求:他們更喜歡聽事故,不喜歡聽故事。
掌握了這一點,再奇怪的問題都變得比較好解答,經營人際關係似乎也沒那麼難。
你每天中午自己帶飯,很多人就會問:“你為什麼要天天帶飯啊?不嫌麻煩嗎?”
這時,你說“為了吃得營養一些”就不如說“為了省錢”,接下來他們就會強調“帶飯確實好啊,又營養又幹淨”。
你一直單身,就會有很多人問:“你相親那麼多次為啥還沒有男朋友啊?”
這時,你說“那群歪瓜裂棗我都看不上”就不如說“自己條件太差,他們都沒看上我”,接下來他們就會反駁“別那麼妄自菲薄,我們都覺得你挺好的,慢慢來,緣分沒到”。
看,這樣下來,氣氛是不是變得很和諧?你把自己抬得高一點,就會有一幫人想要埋住你;你讓自己低到塵埃裏,就會有一幫人把你從灰塵中扒拉出來順便吹幹淨。
回到本文開頭,再有人問:“你為什麼沒有做心理谘詢師啊?”
這時,你說“我不喜歡這個職業”就不如說“我倒是想做谘詢師,但我找不到這樣的工作”,接下來他們就會強調“其實幹什麼都一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所以說不要總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惡意”嘛,畢竟,大家都是那麼擅長安慰別人。你在人生一樁又一樁事故中流露出的脆弱與無奈,就像小貓小狗的肚皮,不必介意自己仰麵朝天地對著他們,你應該清楚,你隻是需要他們知道你已經卸下戒備,如此而已。
人性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