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天生理狀況
一般情況,剛出生的嬰兒體重在2.5~4公斤之間,身長約46~52厘米,頭圍34厘米左右,胸圍要比頭圍小1~2厘米。
體重
嬰兒出生體重若在2.5公斤以上,則為正常新生兒;體重不足2.5公斤,稱為”未成熟兒“,對”未成熟兒“必須采取特殊護理措施。
頭部
健康嬰兒的鮮明標誌是皮膚鮮嫩,呈粉紅色,出現大聲啼哭。剛出生嬰兒有時啼哭,但常常處於酣睡狀態。頭部比例相對較大。有時腫起呈橢圓形的一個包(產瘤)。這是由於胎兒的頭部在產道受壓迫引起的。頭胎嬰兒或年齡大的產婦生的嬰兒,其產瘤更為明顯,日後可以自然地長好。所以要特別注意枕頭和囟門。囟門呈菱形,大小約2×2厘米,較軟,有跳動感,要防止被尖硬的東西碰撞。
臉部
臉部好像有些浮腫,這屬正常現象。特別是眼瞼發腫的較多,且有眼屎。嬰兒鼻梁塌陷,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自然增高。
胸部
胸廓呈桶狀,呼吸淺快,有時不規則,每分鍾約40~50次,觀察呼吸應看腹部的起伏。
臍帶
臍帶在離肚臍1~2厘米處被結紮,如果拿掉紗布,會看見臍帶變黑且氣味難聞。
生殖器
男孩的陰囊稍腫,睾丸下降,浮腫會自然消退。女孩的小陰唇比大陰唇要大,好像突出來,也會自然長好。
姿勢
嬰兒的姿勢和胎兒期大致相同。頭先出生的嬰兒,頭部前屈,下巴與前胸相挨,後背呈圓形,握著的拳頭向內,腰和膝都彎曲著,腳也向著內裏彎曲,能看到腳掌。
兒斑
新生兒的骶骨部、臀部常常可見藍綠色的色素斑,稱為”兒斑“,隨著年齡增長,色素斑將逐漸消退。
大小便
嬰兒多在出生後24小時以內排出第一次大便和小便,糞便呈暗綠色或黑色黏稠塊(叫胎便)。也有的健康嬰兒是在48小時後才排尿的。有時尿布上會留有磚紅色沉澱物,這是尿酸鹽的結晶,不必擔心。
體溫
剛剛分娩的嬰兒顯得熱氣騰騰,出生後體溫逐漸下降,比在母體時降1℃~2℃,因此要十分注意保暖。生後8小時體溫應保持在36.8℃~37.2℃左右,呼吸每分鍾34~35次,脈搏120~130次。
內分泌
這時,即使很熱,嬰兒也不出汗,也不流口水,因為內分泌腺還不發達,眼睛看不見東西,耳朵能聽到聲音。
感覺
出生第一天的嬰兒24小時內沉睡少動,偶有啼哭,感覺不是非常靈敏,還不如在母腹那麼活躍。
2.第1周生理狀況
出生第1周的嬰兒正處於朦朦朧朧時期,吃飽就睡,能睜開眼睛,但幾乎什麼也看不見,較大的聲響能引起驚跳。出現一係列的反應,正是嬰兒變成”人“的鮮明特點。
出現黃疸
多半嬰兒出生後2~3天出現皮膚及鞏膜(眼白)發黃的現象,但孩子吃奶和大小便均正常,精神也很好,這就是生理性黃疸,不用治療。一般情況下,黃疸第7天消退,第10天退盡;也有在兩三天內黃疸即可消退的嬰兒。如果黃疸出現過早(出生後24小時之內),或遲遲不退,或者黃疸退後又複現並加深,同時伴有精神不振、不願吃奶等現象,則屬病理性黃疸,需請醫生診治。
臍帶脫落
臍帶在4~7天脫落,脫落後可見肉牙組織,不用處理。如果流水可撒些鬆花粉。
乳房腫大
生後4~7天,無論男嬰、女嬰,都可能出現乳房腫大,甚至有乳汁分泌現象,一般2~3周會自然消退,千萬不可用手去擠,以免發炎。另外,有的女嬰會從陰道裏流出類似牛奶或夾雜血液的液體,這是受母體雌性激素的影響而產生的,也會自然痊愈。
體溫不穩
有些嬰兒出生後1周,全身開始脫一層皮,不用管它。有少數新生兒在生後3~5天內會出現發燒,體溫在38℃左右,持續2~3個小時,一般認為是水分不足,可喂點溫開水。新生兒體溫不穩定,室溫過高,尤其是夏天,易使體溫高達38℃以上,這時應多喂些開水以防嬰兒脫水,室溫過低時應注意保暖。
體重減輕
新生兒生後3~4天,因吃喝少,可能會出現體重暫時下降的現象,隻要在10天內恢複就屬正常現象。
口腔加厚
新生兒兩頰有厚厚的脂肪墊,俗稱”螳螂嘴“,這有利吸吮吃奶。上齶或牙齦邊可見小白點,俗稱”馬牙“,不會影響吃奶,2~3個月後自然消失,千萬不能用針去挑或用布去擦,以防感染。
及時喂奶
現在一般主張餓了即喂。有的嬰兒一天要吃7~8次,甚至更多;有的則隻吃5~6次。有的嬰兒吃得快,10分鍾就能吃飽;有的嬰兒則吃吃停停,吃幾口就想睡,弄醒後就再吃幾口,吃一次要20多分鍾。這些都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