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發育狀況(2 / 3)

排大小便

胎便應在3天內排盡,如果出生48小時後仍無胎便排出,則應找醫生檢查。排便的次數及大便的顏色因嬰兒不同而異。一般來說,喂母乳的嬰兒,大便為金黃色糊膏狀,每天3~5次,也有僅1次或多達6~7次的。喂牛奶的嬰兒,大便較硬,呈淺黃色,有時其中還夾有白色的”奶瓣“。有的嬰兒大便呈綠色並混有白色疙瘩和夾雜黏液;還有的嬰兒排出的大便顏色發白,但隻要嬰兒能正常生長,就不必太介意大便的顏色和形狀。

小便的次數很多,有的嬰兒能間隔一定的時間按固定的次數排小便,有的則毫無規律。

3.滿月兒生理狀況

嬰兒從出生到滿月為止稱新生兒期,這是嬰兒脫離母體成為生命個體的重大轉折時期。為了適應新的環境而”獨立“生存,嬰兒身體內部還要不斷地發生一係列的變化,其中以第一周的變化最大。

首先就是要自己進行呼吸,自己攝取營養,此時嬰兒的心髒構造和循環狀態與在母體內時不同,並繼續發生變化。這一階段的嬰兒,即使是在安靜地睡覺,身體內部也在發生著一係列的變化。

嬰兒的標準

健康嬰兒的哭聲響亮、有力,手腳活動自如,吸奶力氣大,睡得好,皮膚紅潤,顯得圓乎乎。從外表看,沒有畸形,而且身長和體重的增長情況與標準相近。

嬰兒的體重

剛生下不久的嬰兒就會出現生理性體重減輕現象。這主要是因為沒有喝足奶、排了便、皮膚上有非汗性蒸發等原因造成的。通常在出生後第三四天時體重最低,到第7~10天時體重可恢複到出生時水平。這種體重減輕稱為生理性體重減輕,這以後,體重就隻增不減了。

一直到滿月,嬰兒的體重增長非常快,平均每天增長30克左右。滿月時,如果體重比出生時增加1公斤以上,則表明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每天平均增長不足20克,則說明母乳不足或吃奶粉太少。

嬰兒的身長

身長不像體重那樣差別懸殊,平均是50厘米,這隻不過是一個平均值,具體到每一個嬰兒身上會有差異的。

在家裏量身長時,可利用床與床頭擋板。具體方法是:將孩子平放床上,使孩子頭頂著床頭擋板,將孩子雙膝抓住,使其兩腿伸直,然後在腳後跟頂上一本書(其他東西也可以),再量一下擋板和書之間的距離,這個距離就是孩子的準確身長了。

滿月男嬰平均身長為56.6厘米,女嬰平均身長為55.6厘米。

嬰兒的頭部

嬰兒的頭都很大,剛出生時頭部占整個身長的1/4,而成人的頭約為整個身長的1/6或1/7,因此,嬰兒的頭顯得特別大,看起來與整個身體很不成比例。

在剛生下的嬰兒中,有的頭上會有產瘤,那是由於分娩時通過狹窄的產道受壓形成的軟瘤。一般三四天後就會自行消失。有的嬰兒還會有頭顱血腫,這是由於頭骨與骨膜之間充血而產生的瘤,摸上去和產瘤相似,軟綿綿的。頭顱血腫不會馬上消失,一般要過一二個月後才會消失,可不必理會它。

剛出世時的孩子頭形不一定是圓的,有的橢圓形好像一個鵝蛋,有的左右不對稱,有的顯得高高低低。凡屬這類情況均不必擔心,也不需求醫,會自然好起來的。雖然有特殊枕頭可幫助矯正,但使用這種枕頭反而會妨礙呼吸,許多專家並不主張使用。偏頭主要為單側下陷,這是由於孩子在胎裏時所處位置所致。平常睡覺時,可哄著孩子往相反方麵側著睡,或讓孩子向有光的方向睡,過一段時間再反過來,就這樣輪換著方向睡,自然會好起來的。

嬰兒的囟門

頭上有前囟門和後囟門。前囟門是在前頭骨和左右頭蓋骨之間形成的菱形無骨空檔,後囟門是在腦袋後麵呈三角形的無骨空檔。用手輕按,兩處感覺都是軟綿綿的。前囟門一般需1年至1年半方能完全閉合,後囟門則閉合得較快,通常隻需兩三個月。如果後囟門一直未能閉合,而且頭圍比平均值大3~5厘米以上,則可能是大頭症(腦積水)。相反,如果閉合太早,頭圍較小,則可能為小頭症,腦發育問題。遇到以上情況,應引起注意。

嬰兒的胸圍

嬰兒的頭圍一般在31~35厘米左右,胸圍比頭圍少1厘米左右。出生6個月前後,頭圍和胸圍大致相同,一過周歲,胸圍就會超過頭圍。通過頭圍與胸圍的對比,可以直觀地看出孩子是否有小頭症或腦積水現象,有異常現象,就應去醫院兒科檢查。

嬰兒的呼吸

剛出生的嬰兒不是每一個都呼吸很好,有的有時呼吸很不規律,一會快,一會慢,有時還稍微停頓一下。隻要呼吸停頓時間不長,嘴唇不發紫,則大可不必擔心。即使是健康的嬰兒也打嗝、打噴嚏、呼吸急促、輕微咳嗽,有時會有嘔吐,這些現象在3個月內都是正常的,隻要孩子情緒正常,則不必為此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