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發育狀況(3 / 3)

嬰兒的脈搏

新生兒的脈搏跟呼吸一樣也沒規律,剛哭完和剛吃完奶,或發生呼吸障礙,脈搏數會增高些,因此測量嬰兒的脈搏和呼吸,都應選在嬰兒安靜時,這種時候,一般應每分鍾120次左右。

嬰兒的體溫

測量體溫的時間要選在嬰兒安靜時,將體溫計塞於孩子腋下一分鍾即可量出。嬰兒體溫要比成人稍高些,以37.5℃以下較為正常。新生兒要用衣服、被子、室溫等幫助調節體溫,特別是夏天和冬天最熱最冷的時候。

嬰兒的膚色

新生兒皮膚的顏色本來應泛紅,但一般在出生後三四天起,都會出現生理性黃疸,這時的膚色稍帶黃色。1周前後為黃疸高峰期,大約2周後自行消失。有的黃疸會持續2周以上,如醫生認為無關緊要時,這種黃疸多為生理的遷延性黃疸。屬於這種情況,孩子應吃奶正常,情緒正常、愉快,不發燒,大便的顏色也是黃的。如果黃疸持續1個月以上,孩子有情緒不佳、拒奶、發燒等症狀時,則可能是患了肝炎。如果孩子的大便呈白粉筆色,則孩子可能患上膽管閉塞症了。遇到上述情況,應及時就醫診治。另外,嬰兒身上的青痣(俗稱蒙古斑)和紅痣,一般都會自行消失。

嬰兒大小便

在滿月以前,用母乳喂養的孩子通常大便較多,而且很軟。有時大便會出現黏液,有時還可能拉綠色大便,隻要孩子吃奶正常,體溫不超過37.5℃,則都是正常的,大便的次數一般一天三四次左右。人工喂養的嬰兒大便稍幹,次數也少些。小便一天10次左右,要勤換尿布。

嬰兒的睡眠

嬰兒的第一個月即新生兒期,一般一天睡15~20小時,但不是一概而論,睡眠的長短有個體差異。睡眠對嬰兒很重要,要充分注意室溫和寢具,創造一個快樂舒適的睡眠環境。

嬰兒的感覺

視覺

嬰兒出生時對光就有反應,眼球無目的地運動。出生兩周後對距離50厘米左右的燈光,眼球可追隨運動。

聽覺

剛出生的嬰兒耳鼓腔內還充滿著黏性流體,妨礙了聲音的傳導。隨著流體的吸收及中耳腔內空氣的充滿,嬰兒聽覺的靈敏性逐漸增強。

嗅覺

新生兒的嗅覺比較發達,刺激性強的氣味會使他皺鼻。新生兒還能辨別出媽媽身上的氣味。

味覺

新生兒一周後能辨別出甜、苦、鹹、酸等味道。如果吃慣了母乳再換牛奶會拒食;如果喝慣了加果汁或白糖的水,再喂他白開水,他會不喝。此時嬰兒的味覺最喜歡甜食,最厭苦的辣的,其次是酸的食物,因此最喜歡喝糖水。而吃到苦的藥時,就一點點往外吐。

觸覺

新生兒的觸覺很靈敏。輕輕觸動他的口唇部便會出現吮吸動作,並轉動頭部;觸其手心,小手會立即緊緊握住。總之,觸覺從新生兒期開始健全。

溫度覺

新生兒對溫度比較敏感,食乳和洗澡時的水溫過冷或過熱,或者濕尿布都會使他哭鬧不安或表示反感。

痛覺

新生兒的痛覺較弱,尤其是早產兒痛覺比較遲鈍。

總之,新生兒時期嬰兒的大多數感覺是較靈敏的,但都尚未發育完善,因此要特別注意多加保護,所以適當地給新生兒期嬰兒的感覺器官以適當的刺激,可以促進孩子神經係統的更好發育。

新生兒具有許多特殊的生理現象,這一階段處於非常特別時期,一定要特別精心護理。

4.心理發育特點

哭對於嬰兒既是一種生理需要,也是情感和願望的表達形式。哭是一種深呼吸運動,可以使剛出生後不久的嬰兒的肺逐漸地全部膨脹開來。增大肺活量,促進新陳代謝;哭又是一種全身的強烈運動,有利於嬰兒的生長發育。嬰兒有什麼要求和不適也用哭來表示,如醒來想要投入母親懷抱親近;饑餓、口渴、過冷過熱或尿布濕了;蚊蟲叮咬、皮膚發癢等情況都會出現啼哭。母親接觸嬰兒多了,從嬰兒的哭聲中就能知道嬰兒哭聲裏的要求,等到嬰兒的要求得到滿足或不適消除後,也就停止啼哭了。

另外,哭聲也是嬰兒身體有病的一種信號,有病的哭聲與無病的哭聲是不相同的。陣發性啼哭往往是腸胃道疾病所致的陣發性腹痛的信號,如腹瀉、腸脹氣、腸套疊等疾病;持續性啼哭不停多半是發熱、頭痛或其他病痛引起的;高聲尖叫樣的啼哭大都與腦部疾病有關;而低聲呻吟樣的啼哭是疾病嚴重的信號,切記不可忽視。當然嬰兒有病時除了哭聲不同外,還有其他表現形式,例如不好好吃奶、發熱、嘔吐、腹瀉,黃疸等。嬰兒的哭聲是向親人發出的語言信號,經驗豐富的兒科大夫非常重視嬰兒的哭聲,因為嬰兒的哭聲是診治疾病的一個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