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飲食營養(2 / 3)

開始時,母親所選擇的授乳姿勢可能會受到分娩影響,例如,若做過會陰切開術的話,就會覺得坐起來非常不舒服,因此,側臥授乳更為適合。同樣的,如果做過剖腹產手術,腹部就太柔嫩以致不適宜讓嬰兒躺在上麵,因此要把嬰兒的腳放在臂下的位置,或把他放在床上靠在自己身旁的位置授乳。

把握母乳喂食次數

嬰兒因為身體幼小需要多次喂食。母乳喂養的嬰兒可能比奶粉喂養的嬰兒喂食次數更多,這是由於前者吸收乳汁更快。

嬰兒應按要求喂食。父母親要學會辨別嬰兒饑餓時的啼哭聲。新生嬰兒每2小時需要喂奶1次,一天喂的次數多達8~10次;嬰兒長大至1個月左右,通常每3小時進食1次;約2~3個月左右,則每4小時喂食1次。

大多數3個月大的嬰兒在晚上喂食後都睡一整夜,但不應考慮放棄晚間哺乳,除非嬰兒一直熟睡不醒。

掌握夜間哺乳知識

要滿足嬰兒對食物的要求,就應增加哺乳時間,每次最少哺乳要用30分鍾,這樣,24小時就花去了3個小時。由於夜間哺乳比其他事情更為重要,因此,母親往往為照料嬰兒而弄得疲倦不堪和精神緊張,一天睡不上幾個小時,母親的睡眠方式在很長時期內會被破壞。所以,母親應在白天和晚間爭取充分的休息,作為丈夫應該協助妻子,並且幫助妻子做一些家務事。在撫育孩子方麵,妻子和丈夫應該是平等的,當妻子進行大部分授乳工作時,丈夫就應該為嬰兒做些其他的服務才對。

實際上,雖然母乳喂養在夜間哺乳不應完全是丈夫的責任。但如果嬰兒睡在另一間房裏,就可請丈夫把他抱來喂,並且在喂完奶後把他抱回嬰兒睡房和換尿布。

適當減少夜間喂食

嬰兒在體重達到4.5千克的時候,他才能一次睡眠5個小時以上,不會因饑餓而醒來。嬰兒的體重一旦達到上述標準,就可嚐試把兩次授乳之間的時間延長,以便能獲得6小時安靜的睡眠,並能順利地停止淩晨給嬰兒喂乳,嬰兒有他自己的吃奶規律,但一般地說,巧妙地省去嬰兒最後一次喂乳是合理的,以便自己能按規定的時間睡覺。但是要靈活處理,也許嬰兒不想停止淩晨的哺乳,無論怎麼樣力圖改變哺乳程序,他還是醒來就饑餓了。

母乳喂養須知嬰兒在吸乳時一定要能自由呼吸。如果乳房很大,有可能使嬰兒出現窒息的危險,可輕輕地把乳頭拉開一點。

由於母親的排出反射相當有效,以至一旦嬰兒吸乳時,乳汁流出太快並嗆著他。母親可事先擠出一些乳汁使乳量減慢。如果乳量很多,可在乳暈上、下部位施壓以減少乳量。

如果不是在哺乳期間而乳汁大量湧出時,可用手掌心或手跟部壓住乳暈,這種方法可止住奶流。

2.判斷母乳不足

嬰兒的生長發育是需要有充足乳汁的,母親的乳汁是否充足是很難辨別的。一般的辨別方法有以下幾種:

觀察孩子體重。這是判斷母乳是否充足的最簡單辦法。孩子出生後1周至10天為止的時間裏,體重減少屬生理性體重減少階段。這以後,體重會不斷增加。因此,第10天以後要每周稱1次,將增長的體重除7而得到的值如在20克以下,則表明母乳不足。體重增長不快,必然是母乳不足所致。盡管如此,在滿月以前,尚不必過分神經質地憂慮重重,應該繼續觀察。如果過了1個月,體重增長情況依然不佳,再采取混合喂養的措施也還是時機,但再也不能拖延了。

可以用哺乳時間的長短來判斷。正常的哺乳時間約為20分鍾。如果超過30分鍾,孩子吃奶時總是吃吃停停,而且吃到最後還不肯放開乳頭,那麼就可以判斷母乳不足。

如果出生2周後,授乳間隔依然很短,嬰兒隔2小時或個把小時就哭泣要奶吃。這種情況可在喂完奶後馬上喂牛奶試試,如果嬰兒一個勁兒地喝,而且精神很好的話,或者大便量少,有時則為綠色泡沫便,小便次數不足6次,就可以肯定是母乳不足。

如果嬰兒總是沒精神,睡不好覺,連續好幾天便秘或腹瀉,那麼說明母乳不足。

媽媽經驗判斷法:乳房是否發脹,脹得是否厲害?一般在產後2周左右就可知道。如果乳房總顯得幹癟,那麼說明缺乏奶水。

如果奶水充足,那麼當孩子吃奶時,可以聽到”咕嘟、咕嘟“的咽奶聲音。吃奶嬰兒表現愉快、舒暢、很少哭鬧、睡覺踏實、安穩、大便性狀是黃色的軟便,很少發生消化不良、嬰兒體重按規律增長,這說明乳母的乳汁充足。

若奶水不足,則孩子吃奶時聽不到連續的咽奶聲音,即使能聽見,咽奶的聲音也很小;吮奶時總是吃吃停停,或吃奶中突然放掉奶頭哭啼,或吃到最後還不肯放開乳頭,或剛喂奶不久,孩子就哭鬧起來,喂奶前母親也沒有奶脹的表現,在吸吮時也沒有噴奶的感覺,那麼說明母乳不足。

3.促進母乳分泌

要進行成功的母乳喂養。母親除了要具有一個良好的營養狀態之外,掌握適當的方法以促進及維持乳汁的分泌,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乳汁的分泌是在神經係統以及激素的調節下進行的,其中以一種叫做”催乳素“的激素最重要。嬰兒對母親乳頭的吸吮可以刺激催乳素的分泌,而催乳素則作用於乳腺,促進乳汁的生成與泌出。因此,促進母乳分泌的關鍵在於盡早建立以及維持嬰兒對乳頭的吸吮刺激,通俗來說,就是”早開勤吸“。

產後數天內,母乳分泌量可能不多,加上新生兒的胃容量有限,也就是說,大人的給予和嬰兒的索取量都不很大,這個時候母嬰雙方都不具備定時喂食的條件。所以,產後應盡量把小寶寶放在母親能夠得著的地方,以便進行不定時的按需喂奶。因此,”勤吸“既是刺激母乳分泌的一種”手段“,本質上更是產後初期用母乳為初生嬰兒提供足夠營養的惟一可行辦法。

還有,乳汁的排空對乳汁的分泌也極有幫助。乳房排空越充分,下次分泌的奶量就越多。而且,乳房排空可以減少因乳汁淤積而發生乳腺炎的機會,所以,喂奶時,應該讓小寶寶先把一側乳房吸空,再吸另一側,而不要兩側都吸一點,又都留下一點。如果連一側乳房都未吸空,也可以用吸奶器把乳汁吸盡,以刺激乳汁的”再生“。

4.開奶前的喂養

有些媽媽生下小寶寶後沒有馬上開奶,或者奶水稀少,這個時候如果寶寶餓了該怎麼辦呢?在很多愛嬰醫院裏禁止喂除母乳之外的任何東西給寶寶,哪怕是水。這是為什麼呢?會不會餓壞了寶寶?

一般情況下,在寶寶出生後1~2周媽媽才會真正下奶。但在寶寶出生的第1周必須讓他多吸吮、多刺激媽媽的乳房,使之產生”泌乳反射“,才能使媽媽盡快盡早下奶,直至足夠寶寶享用。如果此時用奶瓶喂寶寶吃其他乳類或水,一方麵容易使寶寶產生”乳頭錯覺“,不願再費力去吸媽媽的奶,另一方麵因為多數衝製的奶比媽媽的奶甜,也會使寶寶不再愛吃媽媽的奶。這樣本來完全可能母乳喂養的媽媽會因寶寶吸吮不足,而造成奶水分泌不足,甚至停止泌乳。

那麼,寶寶一時吃不飽,會不會餓壞呢?不會的。因為寶寶在出生前,體內已貯存了足夠的營養和水分,可以維持到媽媽泌奶,而且隻要盡早給寶寶喂奶並堅持不懈,那麼在寶寶吮吸的刺激下,母乳足可以夠其享用,而且會越來越多,不要輕易失去信心。

5.人工喂養方法

如果母親沒有奶或者因母親生病不能、不宜喂奶時,那麼就隻有采用人工喂養了,喂嬰兒鮮牛奶或全脂奶粉。

必備器具

1.奶瓶2、3個:最好選擇口大型圓、耐熱玻璃奶瓶,容易洗刷,用開水煮也方便。

2.奶嘴3、4個:選擇不太硬、大小與母親乳頭相同的。奶嘴上的眼兒不要過大或太小。把奶瓶倒過來,乳汁以5~6厘米的間隔滴落的就可以。

3.奶嘴罩:需能用開水煮的。

4.計量勺和刮平刀。

5.瓶刷。

6.長筷子和瓶夾子。

7.消毒器:蒸煮器也可用鍋代替。

8.食品盒:將衝調用具放置在一起,用起來方便。

9.碟子或盆、搪瓷盤。

10.擦拭布。

11.奶瓶用的洗滌劑。

12.小型奶瓶:用來喂果汁和涼開水。

13.奶粉盒。

器具消毒

嬰兒的抵抗力很弱,容易引起細菌感染。照顧嬰兒者和穿帶在身上的用品必須清潔。特別是調乳器具是直接入口的東西,更需充分注意,每一次都要認真地消毒,雖然麻煩些,但在出生後3個月內必須實行。

消毒方法有開水煮、藥品消毒、熏蒸等形式,最常見的是用開水煮消毒。具體消毒方法如下:

1.喂奶後立即用專用洗滌劑把奶瓶和奶嘴洗淨,仔細涮一涮。

2.在消毒用的鍋裏盛滿水,將奶瓶、計量勺、刮平刀、瓶夾子放進去,點上火,在開水裏煮5~6分鍾。用蒸煮器要10分鍾。

3.奶嘴的消毒有3分鍾就行,在停火前3分鍾放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