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培養方案(1 / 2)

1.正確對待不良行為

對寶寶的要求要合適

許多父母在對寶寶的態度上,常會出現兩種極端,都不利於寶寶身心健康的成長。一種即為溺愛,對寶寶百依百順,寶寶在家中不僅是小太陽,更是小皇帝。這樣會讓寶寶過分任性、自私。另一種卻是”棍棒教育“,對寶寶態度粗暴強硬,讓寶寶無時無刻不心驚膽戰無所適從,長此以往會使寶寶膽小、內向,並在他內心留下粗暴的陰影。還有一些父母在對寶寶的教育上往往很不明確,對寶寶的要求一時一個樣,也會讓寶寶感到困惑,易造成任性,應給寶寶立一些具體、明確、適當可行的規矩。規矩一經製定,不應輕易破例,要讓寶寶習慣對他的不合理要求和不正確行為要有所約束。

這時給寶寶立些規矩是必要的。寶寶已具有了初步的道德行為的判斷力,對於”對“與”不對“,”應該“與”不應該“,”可以“與”不可以“,隻要大人耐心教誨,寶寶便會逐漸理解。規矩立後,不是死的,應與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失時機教育寶寶應該怎樣,不該怎樣等。規矩應多為正麵要求,比如大人看見寶寶爬上高處,應說”快下來!“不要說”不能爬那麼高“。正麵的語言寶寶容易聽懂。規矩不要太多,否則會束縛寶寶的活動和智力的發展。

在實際生活中,父母及家中其他人如爺爺、奶奶態度要明確一致,否則寶寶不能知道他到底是錯是對,該做還是不該做。比如爸媽責備寶寶,但爺爺奶奶卻護著,這樣寶寶在爸媽麵前可能很聽話,但在爺爺奶奶麵前卻要發泄、胡鬧、任性。

父母應成為寶寶的榜樣

不要以為隻有在你們和兒童談話的時候,才是教育兒童。事實上你們生活的時時刻刻,都教育著兒童……你們如何穿衣,如何和人談話,如何談論其他的人,你們如何歡樂和不快,如何對待朋友和仇敵,如何笑,如何讀報……所有這些,對兒童都有很大影響。

馬克思說:”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非常溫和和慎重。“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成長、生活習慣、性格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孩子和父母具有天然的聯係,從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都離不開父母,看到的是父母,聽到的也是父母。的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

雖然1~2歲的寶寶模仿積極性很高,但他們對是非善惡卻無法判斷,所以父母怎樣,寶寶也是怎樣,如一些父母困惑”寶寶怎麼會罵人呢?沒誰教他呀?“其實這都是寶寶跟大人學的,這位家長一定常罵人。正如俗話說的”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父母應以身作則,讓寶寶身心健康地成長,給寶寶創造出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培養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優良的性格品質。隻有自己先做到做好了,寶寶才能跟著模仿。

2.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寶寶在1歲半以後,隨著寶寶發音器官的日趨成熟,寶寶說話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他能聽懂的詞也多了,一般寶寶在18~21個月時能掌握50多個詞語,到2歲時可掌握130個左右。有時在遊戲、交流中,你還能聽到寶寶說出1個你從未專門教過的詞。這個詞可能是他對你說話的模仿,也可能是從其他地方學來的。

寶寶的語言能力從會說1個詞,逐漸出現2個詞的疊加,甚至3~4個詞的組合,慢慢地發生著質的飛躍,如會說”寶寶要睡覺“、”媽媽抱“等。寶寶開始逐步從成人的言語習慣中來掌握語言的語法結構。逐步學會使用一些基本句型。但寶寶這時說的詞句仍主要是一些非常短的不連貫的語言,大人需結合寶寶的手勢、表情來判斷具體的意思。不僅詞彙量在增加,詞彙的種類也在增加。以前一般隻會說常見的名詞、動詞,現在逐步增加了形容詞、副詞,如”大的“,”不“等。此外在發音上,寶寶也逐步準確,並且寶寶這時喜歡模仿大人發音,比如一首押韻的兒歌,你隻要給他唱幾遍,他就會跟隨你唱出最後押韻的字。

說話的積極性是發展寶寶語言能力的契機,父母應抓住這一機會,將語言練習自然地穿插到日常生活中、遊戲中。比如早上給寶寶穿衣時就可以教給他幾個詞或一兩句話,邊穿衣服邊練習,充分利用時間。或在和寶寶遊戲活動中,比如外出逛動物園,可告訴他一些動物的名稱,如老虎獅子等有什麼樣的特征,結合具體動物給寶寶留下較深的、具體的印象。還可以教寶寶唱兒歌。在和寶寶看圖畫書、講故事中,大人可一邊講,一邊問寶寶一些簡單的問題,或讓寶寶複述一段簡短的故事。寶寶有時還會一個人在玩玩具時自言自語,嘰嘰咕咕個不停,但你又聽不清他具體說什麼,這是一種非交流性質的語言,寶寶原本也沒打算說給誰聽。這時大人可以不打斷寶寶,讓他自得其樂,也可以加入和寶寶對話交流,但注意要圍繞寶寶本來的話題,一般是寶寶正在玩的遊戲或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