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鎮元子說《天地寶鑒》地(一)(2 / 2)

鎮元子說完此些之後,萬仙神隨身起立,恭拜下去,同時人人光華擁現,照耀天地,光彩奪目,身外化身均在此光中擁現拜服。

鎮元大仙道:“混元既分,天地得位,人與萬物,各分一炁而成形。動者稟乎天,靜者法乎地。天地之間,最靈者人也,能養人之形者,唯炁與神,此二物合五髒生化來去。神者,妙萬物而為言;炁者,借衝虛以為用。仙人之言,莫先乎炁;至人之用,莫妙乎神。

得仙人之道,見生死之機,常味於元味,用於元用,為於元為,事於元事,知神炁可以留形,故守虛元以養神炁,知杳冥可以致信,故入杳冥而觀至精,則天地之間,其猶崇鑰乎,仙人之不死,其猶穀神乎!

三月中內視注心,一神則神光化生,纏綿五藏,其理明矣。且炁者,神之母,神者,炁之子。欲致其子,先修其母。若使神不受味於炁,則炁元以通靈;子不求食於母,則母元以致和。

春風束來,草木甲拆,而積凜之粟不萌;秋天雨霜,草木零落,而覆蓋之草木不傷。草木性猶如此,何況屍人之五藏六府,豈不由修養耶?世人罔能修行,相次姐謝,以姐謝為命盡,以病疝為筋衰,謂天地之合然,不信長生之可保。

天養人以五氣,地養人以五味。飲五氣者歸天,食五味者歸地,不食五位空明自生,天地同來。所謂百病橫生多因飲食,飲食之患過於聲色。聲色可以絕之逾年,飲食不可廢之一日,為益不少,為患亦多,如水浮舟亦能覆舟。四時攝生蓋由節臧。

養性之道,勿久行、久坐、久聽、久視,不強食,不強飲。憂思愁衰,饑餐渴飲,日夕所營不住為妙。故爾說道: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動而不息也。閑欲導引,即不必鸞飛鳳舉,猴擲虎蹲,但展四肢,動搖九竅,內收真氣,令其血脈流轉,上下宣通。

人間五行,秉賦五髒之養,成就仙道,此為仙之重者。

肝髒春王:肝屬東方木,為青帝神,形如青龍,象如懸瓠。肝者,幹也,狀如枝幹,故謂之肝。重四斤四兩,在心下,有七葉,左三葉,右四葉。肝為心母,為腎子。肝下有三魂,名爽靈、胎光、幽精。

夜日及平日叩齒三十六通,呼肝神及三魂神也,魂安靜寧。目為之宮竅之門,左月為甲,象日,屬陽;右目為乙,象月。屬陰。肝放液為汨,腎邪入肝則多淚。膽為之腑。膽合於肝,在肝短葉下。

肝氣鬱勃清且長,羅列六腑生三光。心精意專內不傾,上合三焦下玉漿。

其聲角,其性仁,其味酸,其臭膻。心邪入肝,則惡膻物。其蟲鱗,凡有鱗之類皆屬東方也,如龍、蛇,麒麟、地甲龍,穿山甲,龜等鱗甲類。

肝神好行仁惠,傷閔蓋發於肝也。肝神喜悅病不生,肝聞悲傷則有姡姵鯪陡我病褐,春三月木王,天地氣生,萬物榮茂,欲安其神者,當澤被群芻,恩沾庶類,無竭川澤,無灑陂池,以安萌芽,以止傷殺,則合乎太清,以順天地化生之氣,夜臥早起,而合乎道。若逆之則毛骨不榮,金氣相克,眾疾病生矣。有疾而難治,為春夏之患耳。

肝神名龍字含明,肝之狀,其色青,其象如懸匏,其神如龍。

肝合於腠上,主於目,肝盛目赤。又主於筋,筋急者,肝虧也。皮枯者,肝熱也。肌骨斑點者,肝風也。麵色青者,肝盛也。好食酸味者,肝不足也。毛發枯者,肝傷也。肺邪入肝則多笑。手足多汗,肝無疾也。肝氣逆則頭痛,耳鳴,惛惛多睡,小腹微痛,視物不明,飛蠅上下。

凡丈夫五十已上,腎氣衰減,不應於肝,所以眼暗。將攝若乖,則眼赤目癢。肝被陰邪侵入則夢見林園竹木林類,或見著青色,或在水邊,見龍蛇禽獸奔走趁而驚怕,可用噓以去之。平旦時叩齒九通,以鼻引清氣,輕噓三十六遍,以治肝之一切煩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