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者有一句聽起來很“酷”的問題,“何為天道”學習過修仙知識後,我們已經明白,世界並不是由神靈掌控的,而是眾生萬界的共業形成,於是麵對宇宙中的諸多規則,如因果報應等,我們也稱之為“天道”可是,有很多人認為,天道是一隻無形的手,宇宙一切都由他掌控。這句話不無道理,可是,我認為,這依然存在誤區,如果真的認為天道是掌控一切的無形之手的話,那麼就是一種變相的神靈崇拜,是客觀唯心主義的表現,真正的天道,是人心亦或是說是眾生心。
還有人說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的善惡,不錯,真正的大道脫離二元的存在,無善無惡,隻想著分辨誰善誰惡,其實是一種執著,在家畜眼裏,人人都是惡的,我們今天有正淫邪淫之分,但在原始社會,又有什麼正淫邪淫呢,有些人我們看起來十惡不赦,但在地獄裏已經是很好的了,所以,要破除善惡的執著,不同的行為隻是對應著不同的世界,你做好的行為,自然被好的世界吸引,惡的行為,就被惡的世界吸引,但善行是離道越來近,惡行是離道越來越遠,因為人善良些,自私就少了些,執著就少了些,愚癡就少了些。所以,我們要止惡揚善,隻有這樣才能夠回歸大道。?
但若是成就仙道,自會超脫,所以說,一切規則,皆是人心所感“人心所向,天必應之”就拿現世的自然災害來講,又有幾分是真正的天災,多少都是人心不足,破壞天下環境所致,人心不治,環境無從保護。天之道,無為無不為,若天道是客觀的絕對理念的話,為何很多惡人現世得不到報應,難道天道不辨忠奸?又為何最終的報應逃脫不了,難道天道欲擒故縱?金仙天尊道君等超脫生死,為什麼依然事事都要遵守規則,由此可見,天道法則,就是心靈的選擇,執著而成三界,世界本無所謂規則,有了心,也就有了規則。
往昔遠古仙聖真人因為陰陽以統天地。夫者有形生於無形,則天地安而從生?故說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
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說為“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複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衝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領悟到此,一陣彩色神光飛過,自己飛出那“天地寶鑒”,隨自己飛出來的還有一卷書,此經卷名《道化寶鑒》。見到隻有鎮元大仙的幾位高真弟子,選擇一座位,打開書卷,一心查看。
道化寶鑒有六化,六化之寶有天下。何為六化?一為道化,二為術化,三為德化,四為仁化,五為食化,六為儉化,由此六化,化氣天地。
第一道化: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故藏之為元精,用之為萬靈,含之為太一,放之為太清。是以坎離消長於一身,風雲發泄於七竅,真氣熏蒸而時無寒暑,純陽流注而民無死生,是謂神化之道者也。?
張玄楚想道:“這方法可為,但世人恐怕不明。”
什麼是道化呢?意思是:道的外在表現,是由虛無中產生精神和意識,精神和意識中產生孕育個體的元氣,這個元氣凝聚轉化形成個體,個體的形狀千差萬別,構成現在的物質世界。
道的內在本質,則是由個體形態轉化為元氣,元氣轉化為精神和意識,精神和意識回歸虛無,在虛無中沒有形態的差別,本質上是相通的。
古代先賢至聖對萬物個體從產生到回歸自然這個循環過程發生的原因,進行了及其深入的考察,明白了萬物如何創造出來和進行轉化的原理,忘掉自己的身體存在,專心培養自身元氣,而後忘掉元氣專心滋養精神和意識,最後進入虛無境界,連自己的精神和意識都忘掉了。
虛無和自己的身體之間相通,就達到了通常所說的大同狀態。因此,已經與道融為一體的先賢至聖們,其道在不顯現出來的時候,就以元精的形態存在於體內,在表現出來的時候,可以顯現為萬物;在隱含的時候為太一,即虛無狀態,向外釋放出來的時候即為太清,即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