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信飾焉。懷盡忠之節,必修於道。修身貴真,履行務實,由於正路。禮、義、仁、信以文飾其身也,故曰忠信飾焉。
民者,積愚也。冥然無知,愚之謂也。雖愚,明主撰吏焉,必使民興焉。言明主推心於人,以取良史而不獨任也。士民與之,明上舉之;得於眾心,善於政事,上所以舉用之也。士民若之,明上去之。若如人者,賢愚之間、政既不與,所以斥去之也。
故王者取吏不忘,必使民唱然後和。人主總群謀以觀眾,知明以探風聲,察於下言以求得失,取賢人以宣政化。推己取賢,唯聖者能之。
民者,吏之程也。程,法式也。知之在下,是故取吏之法式,察之於眾庶人者,若之也。
察吏於民,然後隨。人與之,主舉之;人若之,主去之。此隨之也。
政曰:民者,至卑也,極卑下也。而使之取吏焉,必取所愛。聖主不違人以獨用也。故十人愛之,則十人之吏也;百人愛之,則百人之吏也;千人愛之,則千人之吏也;萬人愛之,則萬人之吏也。自此已上,皆言人之情好之德行,各有所愛樂之,多少殊別也。
故萬人之吏,撰卿相矣。人愛之多,則必堪為政事。赫赫師尹,民具爾瞻。主之所拔,不可失賢也。卿相者,諸侯之丞也。卿相者,人主之杖,故為諸侯之丞也。故封侯之土,秩出焉。賢者得之,列土封疆。得自家臣,故曰秩出焉。
卿相者,侯之本也。政之興亡,在於卿相。得賢者和輯,失賢者離散,故為侯之職,在卿相也。
曲阜魯周公政甲第十四
曲阜之地方七百裏,少昊之墟,是魯周公所封之邑,以周公脾益政禮,故稱之以為篇耳。
政曰:昔者魯周公曰:吾聞之於政也,稱周公之言,以明政者也。
知善不行者謂之狂,
善者,體道懷德也。人主行善於上,百姓變善於下,堯之日比屋可封。知善道之為善而不行用者,是狂悖之人也。
知惡不改者謂之惑。
惡者,賊以喪軀。人主為惡於上,則百姓為惡而不悛者,是昏惑。
夫狂與惑者,聖王之戒也。
知善而不行,知惡而不改,鈴至狂惑者。此聖王之明戒也。
道符五帝三王傳政甲第二
夫開國崇基,必先於道。道既符合,無往不貞。影響相同,自然合應。甲者,先於乙也。
不肖者,不自。謂不肖也,
肖者,類也。言不類不似也。自知賢不肖,是為明也。不似之人,豈自稱哉?言不知也。
而不肖見於行。
丹朱傲虐,無拾晝夜;頟頟肆惡,曾無休息。此則見於外不以隱微者也。
雖自謂賢人,猶謂之不肖也。
不肖者豈自謂不肖哉?以賢者視之,不肖之逵見矣。雖以彼賢,以自賢,人豈以為賢乎?
愚者,不自謂愚,而愚見於言。
昧道不德之人,豈自稱其愚蒙哉?而愚跡見於辭說也。
雖自謂智人,猶謂之愚。
愚者豈自以為愚哉?以智視之,愚跡見矣。雖以彼智,以自智,人豈以為智?
數始五帝治天下第七
言帝者,年數之始,以記其佐帝及升位之年數也。天下者,豈可妄理哉?亦由積德累業以有之也。言五帝之道相緣為政,故同稱之也。
昔者帝顓頊,
黃帝正妃曰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顓頊,為高陽氏,在位七十八年。
年十五而佐黃帝,
軒轅氏,少典次子,父曰帝鴻氏,母曰附實,見大電光繞北鬥樞星照野,感而孕,二十五月生,以土德王,故曰黃帝,在位百年。顓頊自幼年以翼佐黃帝也。
二十而治天下。升為天子也。
其治天下也,上綠黃帝之道而行之,
因修黃帝之道而行其政令,不改革也。
學黃帝之道而常之。化跡不及,所以效也。效其通道而常用之。
昔者帝嚳,黃帝正妃生玄囂,玄囂之子生帝嚳,德日新,故曰高辛,在位七十年矣。年十五而佐帝顓頊,三十而治天下。佐顓頊以理天下,三十而升為帝也。其治天下也,上綠黃帝之道而明之,言德稍下,不能盡行黃帝之道,但明之而已矣。學帝顓頊之道而行之。政教所為,效顓頊而行。其言不能常習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