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把“語文知識”教起來(1 / 2)

把“語文知識”教起來

專題

主持人語

語文課程有沒有必需的語文知識?小學生學語文,應該學哪些語文知識?不同類型的語文知識需要哪些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不厘清這些問題,不探尋出語文知識教學的最佳路徑,就不可能真正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這樣,學生的“語文素養”就隻能是霧裏之花、空中之閣。

小學階段,麵對語文知識隨文編排的特點,我們選擇了探索閱讀教學中“語文知識”的話題,從理論與實踐兩個角度展開討論:“語文現場”板塊,聚焦淮安市實驗小學老師們對於“語文知識”教學的一次真實探究;“教學視點”板塊,呈現了三位名師從實踐層麵進行的分析和研究;“專家視線”板塊,上海師範大學高晶博士、王榮生教授則從理論層麵對語文知識問題進行了透徹分析並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期待本期專題能夠給予關注“語文知識”教學的老師們以啟示和幫助。

【語文現場】

常態課堂中語文知識教學探究

——《三亞落日》“語文知識”教學之辯

主持人:淮安市實驗小學副校長 李居亮

研 討:淮安市實驗小學學科研究中心語文組成員

主持人:

《三亞落日》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的一篇散文。作者運用清新活潑的語言,準確生動地描繪了三亞落日美麗的景象,表達了對自然的熱愛,對祖國美麗風光的讚美。

今天,圍繞閱讀教學中的“語文知識”教學的話題,淩星華和李競老師用他們精彩而富有個性的課堂詮釋了自己的理解。今天我們僅以淩星華老師的《三亞落日》這節課為例展開討論,教師教了哪些語文知識?怎麼教的?效果如何?其中哪些知識是值得教的?哪些是不用教的?還可以教哪些語文知識?等等。期待大家能就這些問題談一談你的觀課感受及由此帶來的關於“語文知識”的思考。

執教者:

淩星華:《三亞落日》是一篇寫景類散文。作者通過對三亞落日的細致觀察和生動描繪,向我們展現了落日的色彩美、形態美和意境美。它的獨特性在哪兒?我認為在於作者選擇了夕陽下落時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場景(歪在西天—懸在海天之間—挨在海麵上—落入水中),通過幾個動詞,準確而富有詩意地表達出來。有了這樣一個定位,體會動詞使用的準確性及其表情達意的作用,就成為這節課設計的主線與靈魂,也正是我這節課要教的語文知識。課堂上,圍繞動詞,通過找動詞、品動詞、用動詞等教學環節,讓這一知識在學生的心中紮根。我想,教師教得清晰了,學生才可能學得明白。

研 討:

主持人:首先,我們需厘清“語文知識”的概念。作為主持人,我先談談自己的觀點,拋磚引玉。

在小學,教語文知識,必須把概念進行形象化,讓學生可觸摸。我以為這篇文章必須教的知識:一是詞語表達的情感,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品味,課後練習3也有明確的要求;二是文本語言特色,主要是疊詞的運用和擬人的手法。

跳出這篇課文,回到閱讀教學中,我覺得教語文知識,應該有三點:(1)所有概念必須結合課文內容進行教學;(2)語文知識很多,一定要突出重點;(3)不能脫離教材、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

劉須錦:淩老師的課,讓我有這樣兩點感受:(1)知識是可以示範的,如讀課題時,學生讀不好,教師示範:“聽我讀,三亞——落日”,一學就會,很好;(2)知識是教師教,還是學生學的問題,如“詩意”這個詞語的教學,不是簡單地告訴意思,教師一句“不著急回答”,讓學生重新回到文本中,學生對於這個詞內涵的理解,有了新的收獲,教學效果大家也看到了。

主持人剛才提到跳出這節課談閱讀教學中“語文知識”怎麼教的話題。那麼跳出來的話,我也談兩點:一是教語文知識要善於調用學生的“經驗知識”,在讀與想的多輪轉換中實現輕鬆地教;二是語文知識的掌握有聚焦,才有裂變。聚焦會使課堂有向心力,裂變才能創生新知。

劉萍:通過今天的課堂,我看到了語文知識是可以教得清晰而巧妙的。給我印象最深的“夕陽入水”的教學環節,老師將原文中的“落日”換成“你”,這一人稱的轉換,有利於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情感距離,從而能夠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其實,這也是教知識,教閱讀方法的知識—角色互換體驗。這比“三亞落日真美”這一陳述性知識更重要。

寇陽:這節課,淩老師選擇了“動詞”來教,我不知道是不是最合適的。就淩老師前期的備課而言,你認為這篇課文還有哪些語文知識可以教,但你沒有教?

淩星華:梳理一下本課的語文知識,我覺得可以教的主要有三方麵內容:一是詞語(疊詞和動詞)的表達效果,這篇課文語言清新活潑,讀起來舒緩、柔美而富於變化,原因在於此;二是文本的結構,文中的總分、承接和平行結構,為學生學習表達提供了很好的“範本”;三是擬人化的手法,我感覺選擇其中任何一點教都可以,但全教的話,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