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語文知識給課堂注入新的力量
專題
作者:卞誌鵑
“沒有哪一門課程,能夠既在現代教育體係中作為一門課程而存在,又能離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而展開它的教學過程。”(劉大為,2003)新課標的實施,凸顯人文性,一改過去過分進行邏輯式、分析式、肢解式的教學,忽視學生對情感與精神領域的體驗,語文教學的麵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但我們也清楚地看到:教學中感悟、體驗泛濫,教師不敢講、甚至避諱語文知識,語文學科的知識教學被邊緣化,被弱化。失去了必要的知識教學,語文教學將變成一個無序、失控、缺乏理性因素、隻能在低水平上重複的過程。把語文教學當成單純的體驗、感悟、對話,而沒有知識教學,也就意味著語文教學的不夠高效。
修訂版的語文課標,語文知識教學得到一定的重視。不追求語文知識的係統、完整,並不意味著放棄語文知識的教學。語文教學所致力於的不僅是學生對文本的體驗、感悟,還要關注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以及與其“思想能夠到達的抽象程度、概括分析能力的提高”是分不開的。語文課堂,還需要注入語文知識這股新鮮的力量。
一、知識的活力——在文本語境的深度中傳遞
語文學科中的知識,不是係統、完整地存在的,缺少所謂的學科知識體係,這就給教學增加了操作的難度。語文知識往往隱藏在具體的文本和教學中,應該依托文本語境向學生傳遞,使知識教學充滿鮮活的力量。
以下是一位青年教師執教《錢學森》一課的教學設計。
師:要了解一個人,需要我們“聽其言,觀其行”,正所謂“言為心聲”。這節課,就讓我們通過人物的語言,走進錢學森的內心世界。
默讀課文,用筆畫出錢學森說的話,認真讀一讀、品一品,並聯係上下文,想一想錢學森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從他的語言中,你讀懂了他怎樣的心聲?
出示:“我是中國人。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準備,為的是回到祖國後能為人民多做點事。”
(學生談收獲、體會,再朗讀。)
師:一篇課文中人物的語言最難讀。怎樣才能讀好人物的語言呢?首先,我們可以把人物的語言放到課文中去,看看他是在什麼情況下說這段話的。
交流:(1)理解“最得意”和“最得力”。(2)補充馮·卡門教授相關資料:超音速之父,空氣動力學的頂尖人物。(3)馮·卡門教授對錢學森的高度評價。(4)錢學森如果繼續留在美國,留在恩師身邊,意味著他將得到什麼?(5)是啊,這一切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啊,然而錢學森卻說——(課件出示:我是中國人……)當時舊中國貧窮落後,華人在國外屢受欺淩,但錢學森從未掩飾過自己的身份,在各種場合,他總是自豪地說——我是中國人!
師:言為心聲,我們讀語言、品語言,並把人物的語言放到課文中去,聯係上下文,看看他是在什麼情況下說這段話的。通過這樣的方法,我們深切感受到了錢學森雖身在外,卻心係祖國的濃濃愛國心。
師:讓我們學著用這樣的方法來品讀第二處語言。
“言為心聲”——體會人物內心,這一閱讀的策略性知識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品味人物的語言,不僅可以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偉大人格魅力,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學會“抓住語言來表現人物品質”的文本表達方法,這一知識在文本語境縱深處悄悄傳遞,為語文課堂增添了活力。
二、知識的張力——在言語思維的力度中凸顯
張誌公先生針對過去語文教學比較關注關於語言的理論知識,而對語言實踐的知識關注不夠的狀況,提出建立“一種橋梁性的學科”,將語文教學中關於語言的理論知識教學與關於語言的實踐知識教學結合起來。即教師要將語文知識的教學與關於語言的實踐知識的教學結合起來。學生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更多的是受語言實踐方麵的知識的影響,教師要將語文知識的教學融入語文教學的整體實踐中去,使學生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進行實踐,靈活地掌握並運用知識,這樣的知識教學才是充滿活力的。
《雲雀的心願》是一篇科普童話,文中雲雀媽媽的話有兩段,分別介紹森林是水庫、是空調器。雲雀媽媽的話是教材的重點,也是進行“言之有序”語文知識的很好的文本語境。教學如僅僅停留在引導學生理解雲雀媽媽話的意思層麵是遠遠不夠的。葉瀾教授說,智慧不是簡單的、一般的邏輯思維的能力。對於小學生來說,還應該通過言語的學習提升學生言語思維能力,讓學生了解科普知識的同時,提高言語表達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