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語文知識,貴在潛移默化
專題
作者:陳耀方
學語文,必定要學語文知識。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有利於更好地識字、寫字,有利於形成良好的語感,有利於提高閱讀、表達的能力,從而使語文學習更為豐富,更為紮實。語文知識如何教?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淮安市實驗小學淩星華、李競等一批老師,圍繞語文知識的教學問題展開研究,這是很有現實意義的。筆者曾觀摩過淩星華老師執教的《三亞落日》和李競老師執教的《美麗的丹頂鶴》。他們因文而異,在潛移默化中,實施了語文知識的教學。
依據課文實際,李競老師抓住“鮮紅鮮紅”一詞,在引導學生體驗丹頂鶴外形美的基礎上,引出“通紅通紅”“碧藍碧藍”“雪白雪白”等ABAB式的詞語,體會這類詞語內部疊加之後程度加深的表達效果。理解“無憂無慮”,從分析“憂”“慮”的字形入手,滲透了漢字“形聲”“會意”的六書知識,展現了漢字的表意功能。在感受丹頂鶴形態美的過程中,李老師引導學生從腿、脖子、嘴巴這幾方麵觀察丹頂鶴,描述丹頂鶴。雖然沒有直接講述觀察順序,但由下往上,漸次展開的觀察、表述順序,得到了悄然無痕的訓練。《三亞落日》色彩斑斕,意象萬千,雄偉壯闊,表達語言形象生動,清新活潑,詩意盎然。淩星華老師對教材的駕馭別具一格。他緊緊扣住表現日落過程中色彩、形態變化的動詞,如“歪”“懸”“挨”“入”,象其形,察其意,悟其情。整節課,通過動詞的品讀,讓學生既分享了作者眼中三亞落日的壯美景象和無限風光,又領略了作者駕馭動詞表情達意的高超語言藝術。在對文中動詞品讀之後,淩老師趁熱打鐵,引導學生以一個小片段的描述,介紹一個曾經讓自己流連忘返之景象。其間,鼓勵學生向《三亞落日》的作者學習,嚐試著發揮動詞表意和傳情作用。接著,淩老師又結合《三亞落日》的意境和學生的品讀體驗,讓學生在“景情相( )難分舍,詩意嫋嫋( )心田”中的括號內試填動詞,在嚐試、篩選和辨別中學習錘煉語言的功夫。這樣,讀寫結合,充分發揮教材的“例子”作用,使關於動詞的教學落到實處。
兩位老師對語文知識教學的探索和實踐,給人啟發:
一、語文知識的教學目的是為了提高理解和表達水平
在閱讀教學中,落實語文知識的教學,其目的不是要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係統的記憶,而是要通過語文知識的教學,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文本語言內容的理解,在語文知識的日積月累中,從“量”的積聚期待“質”的飛躍,從而提升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同時,也可增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乃至漢文化的認同和歸屬。就語文知識的教學而言,李老師和淩老師依循課文呈現的語文知識的實際,按照“弱水三千,取一瓢飲”的思路,確定知識點,並通過相關知識的教學,幫助學生體驗丹頂鶴美麗、高雅和三亞落日的生動、壯美。
二、語文知識的選擇,要依據文本和學生的實際
如果從字、詞、句、篇、語法、修辭、邏輯等方麵打量,一篇文章所呈現的語文知識是比較豐富的。哪些可以成為教學內容,是需要一雙慧眼加以選擇的。選擇的依據:一是語文知識能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二是學生能夠接受、理解,也就是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基礎等方麵看,選擇的語文知識要貼近“最近發展區”,要“跳一跳,夠得著”。從課堂上師生雙向交流的暢通和學生的情感狀態看,兩位老師選擇的語文知識點符合班級學生的實際,並且通過教學促進了學生對相關語文知識理解、運用向更高層麵的遞升和躍動。
三、語文知識的教學必須隨文進行,不著痕跡
麵對小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教學,不同於大學生學漢語。如果脫離文本具體的語言環境,以林林總總的例字、例詞、例句、例段來條分縷析,講解語文知識,小學生難免枯燥。因為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易於接受具體的東西,不善於抽象,最忌諱說教。小學是打基礎的階段,對於語文知識的學習,是要積累關於語文知識的大量的感性案例,為將來的學習奠基,而非靠類推、歸納而涉及關於語文知識的“理性”。因而,教小學生學語文知識,最好是在學生有一定的語彙積累和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兩位老師的教學,緊緊依賴文本,充分發揮課文情與趣的“場”效應,將語文知識的教學蘊含在對課文的閱讀體驗之中,使語文知識鮮活起來,與鶴之靈動、落日之壯美息息相關,相得益彰,而非無本之木,淪為枯燥的理性知識說教。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市金城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