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溫暖生命,潤澤幸福(3 / 3)

“如何以兒童的成長、發展為長遠目標,依據兒童發展的內在規律,從各領域知識特有的育人價值的視角出發結構化地設計教學?如何將長遠目標轉化為各個階段的具體目標,讓學生獲得更為精彩的成長體驗?”成為我“十一五”課題研究的關注點。

教材的例題與習題給我們呈現的隻是點狀的知識點,如何透過表麵的知識點,尋找、發現學習內容之間存在的本質性聯係?如何通過對教材的文本資源進行整體開發和結構加工,形成結構化的認識和設計?一係列問題的提出,對我來說是挑戰。我想,我必須改變以往的單一思維,走向關係思維。借助華東師範大學課題組、名教師工作室的專家資源,在探索研究中,我不斷感悟結構的內涵;在類比研究中,我逐漸形成了結構化的思維策略。

於是,我帶領學校數學組老師首先從重溫和研讀課程標準入手,從總體全程式目標的整體性規劃、階段學生困難的針對性分析、遞進式目標的連續性把握、過程結構的靈活性設計等幾個方麵,分年段、分課型對一至六年級的教材進行了係統性的梳理。通過梳理,不僅明確了“數概念教學”“數運算教學”“規律探究教學”“形概念、形計算教學”“數量關係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整理複習教學”等課型係列在各年級每個單元的重點和難點,而且從整體上明晰了單元之間在知識結構、過程結構、方法結構等方麵螺旋上升的內在聯係,並在教學實踐中有目的地以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為主線,進行不同階段的落實、強化、滲透、拓展,以實現各領域數學知識教學獨特的育人價值。

理論架構需要在實踐中檢驗並調整,我盡可能地把實踐觸角伸向不同領域,並把研究成果在不同範圍展示,期待聽到不同的聲音和建議。2006年以來,我麵向全國各地老師先後執教了十多節不同內容的研究課。2011年,應邀在江蘇省“名師團送培”活動中執教《統計》,在《江蘇教育》選題策劃暨“自組織課堂”專題研討會上執教《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分類》。在實踐中,我體悟到課堂教學中豐富多維結構的有機融合。拿教結構、用結構來說:有的是一個教學長段或一個教學單元的“教”和“用”,有的是一節課內的“教”與“用”。如:線段、麵積、體積三維概念教學,線段教學是教結構,麵積、體積教學是用結構,這是一個教學長段中的教和用;五年級“多邊形麵積的計算”中,“平行四邊形的麵積”是教結構,“三角形、梯形的麵積”是用結構,這是一個單元內的教結構和用結構;五年級“分數的加減法”教學,“分數加法”是教結構,“分數減法”是用結構,這是一節課中的教和用。就算一節課中的結構教學,也會因為教學內容的不同,有時隻能體現一種結構,有時幾種結構同時體現。

一次次研究的經曆,讓我形成了結構化分析教材的思維視角,逐漸從“點狀割裂的單一思維”走向“整體綜合的關係思維”。研究論文《“線——麵——體”教學的育人價值和結構化設計》《學生成長視野下的結構教學》《立足整體·梳理結構·長程設計·階段突破》分獲全國二等獎和省、市一等獎,《整理與複習長段結構化設計的思考》發表於《教育研究與評論》。應邀在常州市小學數學畢業複習研討活動、常州市小學數學期初教材分析培訓活動、“新基礎教育”研究生態式推進等活動中做講座,我對教材知識的結構化解讀、對學生能力的結構化分析、對教學過程的結構化設計等深深地吸引了在場的老師。

我發現,當我們把數學知識結構化、係列化地呈現給學生時,原本固化的數學知識一下子鮮活起來了。最令人興奮的是,學生的認識從單一走向多元,從扁平走向豐滿,他們在由表及裏地體驗、建構知識結構和方法結構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學習體悟、探索軌跡和思維結構。我堅信:學生的學習會因結構的清晰而更主動,學生的成長會因結構的支撐而更精彩!

整體、綜合的關係思維的建立不僅改變了我研讀教材、設計教學的視角,也改變了我管理教學的視角。作為學校分管數學的課程部長,我開始用整體的視角策劃校本教研方式、校本教研內容和教研組教師隊伍的發展。教研組全新的研究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工作方式,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品質,真正促進了全體成員的發展。老師們擁有了發現的眼睛,獲得了創新的激情,他們用“工作著、美麗著、感動著、幸福著、成長著”來表達自己讓研究成為一種情趣、讓工作超越職業的幸福感。2007年學校數學組被評為常州市紅旗班組,2008年被評為常州市五一示範崗,2013年被評為常州市示範教研組。在常州市小學數學課程成果展示等活動中,我和老師們分享了“校本研修中的多元互動與資源共享”“新基礎教育理念下的教研組建設”“立序增效,在提升研究品質中打造教研新文化”等教研組管理經驗。管理論文《提升教研品質,促進全員發展》獲江蘇省“師陶杯”二等獎、常州市一等獎。

“十二五”,王冬娟校長又一次引領我把研究目光投向“學科育人:基於數學課程綱要開發的教學變革實踐研究”。在結構教學研究的基礎上,我帶領學校數學組老師一邊從內容的重組增刪、內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實施的具體策略等角度進行係統化、分階段的實踐研究,一邊對國家課程標準進行校本化、生本化的創造性重構,從課程目標、課程資源、教學變革、實施策略、課程評價等幾個維度提煉校本化的實施意見和建議,編寫了《學科·育人——常州市第二實驗小學國家課程校本實施指導綱要》,變共性的國家課程為個性化的實施體係。

從課堂走向課程,從變革走向轉型,從個體走向團隊,結構,成就了一種思維方式,創生了一種管理方式,引領了一種生活方式。它如春雨,以潤物無聲的柔韌沁入生命,成就幸福。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