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溫暖生命,潤澤幸福(2 / 3)

2002年,江蘇省小學數學整體進入了新課程改革,我再一次成為由五位老師組成的常州市課改實驗小組的一員,幸福地跟隨市教研室原教研員盛寶良老師開展新一輪蘇教版小學數學課程改革實驗研究。同年,在老師的舉薦和自我挑戰下,我以學校低年段數學學科主任的角色,走到了學校學科研究的前列,成為學校學科研究發展的策劃者、組織者。

“不迷信課本,不迷信專家,真實地通過靈動課堂反映自己對新教材的理解”是盛寶良老師給我們實驗組老師提出的基本原則,這無疑給我打開了研讀教材的另一扇窗,我慶幸自己能遇到這樣一位思想開放的導師。

“如何在依托教材、憑借教材從事數學教學活動的同時,對數學教材再度加工?如何通過對教材進行符合創造性原則的積極選擇、有效重組及完善整合等創新性建構,使數學教材成為學生創新性學習的材料?”成為我新的研究點。

2002—2006年,我先後四次執教江蘇省、常州市、鍾樓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師資培訓研究課,八次執教江蘇省“十五”課題研究課,我大膽地在課堂上呈現自己對學材開發的理解。《認識人民幣》一課,我從學生熟悉的跳蚤市場引入,把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與其生活經驗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理解進率、學會靈活付幣。《筆算進位加法》一課,以學生喜歡的玩具引入,通過創設“給你80元錢,你可以買哪兩樣喜歡的玩具”的情境,將計算題與學生常見的生活現象聯係起來。一年級下冊《統計》一課,我設計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學做陶藝”的錄音故事,營造了一個富有吸引力的隨機性情境,使學生以積極尋求問題答案的心向,主動參與到問題的解決之中。二年級下冊《統計》一課,我對教材進行了再加工,通過呈現小熊笨笨為運動員購買禮品和特色午餐的問題情境,很好地引發了學生從不同角度按照不同標準收集信息的需要,使他們體會到根據不同標準分類、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意義。

那幾年,我和學校數學組老師每天幸福地行走在課堂和學生之間,穿越在數學和教材之間。我們找到了“讓數學教材成為學生的學材”的方法:一是通過還原教材生活本色、拓寬教材探究空間、重組教材知識結構,理性地重新建構與再創造數學教材;二是根據學生的數學現實、學習需要、知識水平,重新確立教材內容、把握教材進度、定位教材要求,在教與學的互動中實現數學教材的創造性生成。設計了“解讀·選擇·使用——數學學習材料運用三步曲”:第一步,在係統解讀、細節推敲中深入解讀學習材料;第二步,在用活教材、用寬教材中精心選擇學習材料;第三步,在充分挖掘、合理呈現中合理使用學習材料。在學材開發的研究中,我們發現,教師在將數學與生活相結合的操作中存在著有“形”無“實”、喧“賓”奪“主”、以“虛”代“實”、以“假”亂“真”等偏差現象,找到了“真正架起‘書本——生活’的橋梁”的方法:課前,通過收集數據、調查活動,引領學生走進生活體驗數學;課中,通過用好生活素材、激活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學習數學;課後,通過實踐運用、專題研究,鼓勵學生深入生活運用數學。我們認為,教師要用一種整體的、浸入學生生活的視野去充分關注學生整個生活的、精神的和科學的世界,讓數學學習與他們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來,盡可能地將數學學習納入到他們的生活背景中去,讓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找、發現、探究、認識和掌握數學。

基於開放的學材開發,催生了我的研究自覺性,成就了我的靈動課堂,我執教的一年級下冊《統計》和二年級下冊《統計》分別獲得了常州市和江蘇省課堂教學評優課一等獎,我也被評為了常州市小學數學學科帶頭人、常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教師、江蘇省小學數學課程教材改革實驗工作先進個人。沿著這一條研究主線,學校數學組也走向了新的高度:2004年,被評為常州市優秀教研組;2002—2006年,連續五年被評為常州市青年文明號。

不斷鮮明的學生立場,重建了我的教育價值觀、過程觀、評價觀,讓創造成為可能。開放,如百川彙流,讓學生走向自主,讓課堂走向靈動,讓教師走向創造成為可能。

聚焦結構,讓靈動點燃智慧

2006年,是我教學生涯中又一個新的轉折點。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王冬娟調入我校擔任校長,並成立了首批常州市名教師工作室。作為數學學科主任,我又一次幸運地成為十名工作室成員之一。也就在那一年,“新基礎教育”研究步入成型性研究階段。

在王冬娟校長和華東師範大學“新基礎教育”課題組吳亞萍老師的引領下,我開始反思過去的研究。研讀教材,依據教材組織教學——開發資源,煥發學生生命活力——開發學材,創新建構數學教材,學生活起來了,教材也活起來了。但是由於缺乏對數學教學改革係統重建的上位認識,缺乏教材重組整合後的整體結構化設計,致使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缺乏過程中的養成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