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生命,潤澤幸福
呼喚名家
作者:馬美南
【個人檔案】
馬美南,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實驗小學課程部副主任,常州市小學數學學科帶頭人。曾獲得江蘇省小學數學課程教材改革實驗工作先進個人、常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教師、常州市青年教師綠葉行動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2004年獲江蘇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摩活動一等獎。組織、參與國家、省、市級多項研究課題,主編《學科·育人——常州市第二實驗小學國家課程校本實施指導綱要》一書,近三十篇研究論文分獲國家、省、市級一、二等獎。
有一種力量叫執著,它帶著教育的溫度以滴水穿石的方式沁入生命,潤澤心田。
有一種愛叫放手,它用結構的策劃、開放的設計、智慧的引領潤物無聲。
有一種幸福叫追夢,它以仰望星空的姿態,踏實地行走在實踐的大地上,耕耘生命的綠洲。
美的點染,讓夢想起航
1987年,我進入原江蘇省武進師範學校,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培養了我廣泛的興趣愛好:舞蹈、合唱、指揮、爵士鼓……唯美的音樂點燃了我對完美的不懈追求。
1990年,因武進師範學校和常州師範學校合並,原定留校的我被武進縣橫林區中心小學(現武進區橫林實驗小學)校長“欽點”錄用。走上教壇的第一節研究課,我模仿了李吉林前輩執教的《古詩 畫》一課。也許就是這節課讓校長覺得我是個可塑之材,於是“偏心”地把很多外出學習、執教各級研究課的機會給了我。因此,剛工作的前三年,語數包幹的我一直把自己定位為語文老師加班主任,我甚至期待有一天也能成為李吉林那樣的語文名師,在情境與想象間放飛夢想。
夢想,像一眼清泉,向著美的方向,執著奔流,任憑千回百折,潺潺向前……
教材研讀,讓精致成為習慣
1993年秋季,常州市武進區(原武進縣)開始在小學試點使用省教研室編寫的義務教育六年製小學蘇教版數學教材。在校長的力薦下,我成為了武進區重點實驗班級的實驗骨幹老師,幸福地跟隨區教研室原教研員陳春聖老師做起了第一輪蘇教版小學數學課程教材改革實驗研究。
那時,我眼中的蘇教版教材是神聖的。我想,我要認真研讀教材,在把握好教材編寫者意圖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是組織好課堂教學的前提。
1993年11月,我第一次參加武進區課堂教學比賽,選擇的課題是一年級上冊的《用圖畫表示的應用題》。為了引導學生認識圖畫應用題的含義,幫助學生初步體會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我和幾位住校的年輕老師組建了幻燈片開發工作室,硬是通過抽拉、覆蓋等方式使教材上一幅幅靜止的主題圖產生了神奇的動畫效果,這在當年,也算是電化教學改革中的一個創舉。第一次參加比賽,第一次麵對複雜的幻燈片,我擔心在課堂教學中會臨陣慌亂出錯,於是在教學設計中詳細地標注出了操作時機和板書時機,並寫出了教學中可能要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和要總結的每一句話。
比賽在湖塘橋實驗小學舉行。省內著名的數學教學前輩金成梁老師聽完課後,特意給我郵寄了他主編的兩套叢書。那時,獲得一等獎已不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前輩們溫馨的鼓勵。從那一刻起,也注定了小學數學教學將成為我生命的主旋律。
課堂教學評比結束後,陳春聖老師囑咐我總結一下教材實驗中好的做法,並撰寫成文。這一要求對於從來沒有寫過專業論文的我來說,還真有點困難,陳老師看出了我的顧慮。沒過幾天,我欣喜地收到了陳老師的來信,信中陳老師幫我總結、提煉了我實驗研究中的幾個亮點,並為我確定了論文的主題和小標題。根據陳老師的指點,我嚐試撰寫了我教學生涯中的第一篇論文,撰寫的過程讓我對小學數學教學研究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同時,陳老師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使我懂得,做一名數學教師要具備一定的數學素養,而我在這一點上做得還遠遠不夠。做一名有數學素養的優秀教師,成了我的奮鬥目標。
令人興奮的是,第一次撰寫教研論文,我就獲得了江蘇省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材一年級教學實驗論文一等獎。1993冬天,陳老師帶領武進區教材實驗組骨幹一行八人乘著顛簸的車來到南通如東,參加“江蘇省小學數學教材師資培訓班”活動。作為實驗教師代表,我進行了題為《認真鑽研教材,依據教材組織教學》的經驗交流。在培訓會場,我認識了更多經常聽到或在雜誌上看到的名字:鄭君威、翟裕康、李繼海……這些原本在我腦海中的名字就在那一刻變成了一張張生動睿智的麵孔。那時,我既感受到了一種與專家零距離接觸的幸福,也感覺到了自己的渺小與單薄。
1995年,我調入常州市第二實驗小學。擔任兩年語文教學工作後,終於重返數學教師的崗位。從此,我在數學的天地間自由翱翔。
教材研讀讓我能準確把握住教育的原點,教研專家手把手的指導讓我初具了教學設計的能力,課程專家的高位引領讓我建立了研究的意識。就在這樣的悉心耕耘中,我從學生的成長中收獲到了滿滿的幸福。記得在一次一年級第一學期期末樣本班測試中,我們班學生的平均成績達到了98.3分,其中應用題的正確率達到了100%。
研讀教材、精心設計、精致演繹使我贏得了越來越好的成績:我主持的省級“九五”課題子課題“提高低年級學生計算正確率的研究”的研究論文《淺談20以內加減法的教學》獲得了常州市三等獎,並發表於《常州基礎教育》雜誌,研究課《退位減法》獲直屬學校課堂教學一等獎。
研讀為教師的成長奠基,實踐為教師的成長導航,研究則為教師的成長插上騰飛的翅膀。專注,它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孕育教育的力量,它用持之以恒的琢磨成就精致的行走。
學材開發,讓開放引發創造
1999年,跟隨學校原校長邵蘭芳聽葉瀾教授的報告——《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忽然間,我發現自己就是習慣“演教案劇”的老師。一直以來,我麵對著學生,卻沒有把學生看作具體的、有差異的人。在學校轟轟烈烈的“新基礎教育”研究大潮中,我申報了題為“關於在學科教學中開發課堂教學資源,促進學生生命發展”的研究課題。希望通過重新認識教學中學生的地位,努力開發學生的基礎性資源、差異性資源、生成性資源和情感性資源。於是,我從備教材真正走向了備學生,從精致設計走向了精致教學,使學生成為了課堂生活的創造者。2001年,我執教《一位數和兩位數乘的筆算乘法》一課,課堂上學生活動與教學資源的良性互動,贏得了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現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室領導的一致讚賞,教學案例載入了常州市教育局主編的《理性在行動中生成》一書。研究論文《開發課堂教學資源,煥發學生的生命活力》發表於《課程與教學》雜誌,並獲得了江蘇省小數年會一等獎、全國小數年會二等獎,在江蘇省教研室教研員王林老師的帶領下幸運地走上了國家級的領獎台,這極大地提升了我研究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