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望民國讀本:以兒童的眼光溯源小學語文教學(1 / 3)

回望民國讀本:以兒童的眼光溯源小學語文教學

學科前沿

作者:顧士偉

【摘 要】以《開明國語課本》為代表的民國讀本近些年來受到社會各界的熱捧,而“民國讀本熱”背後的原因是因其奉獻了兒童的文學,教材所滲透的理念是培養“文學的兒童”。麵對“民國讀本熱”,我們一線教師應更理性對待,挖掘其蘊含的曆久彌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追本溯源語文教學的本來麵目,為當下語文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民國讀本 兒童 文學 教學

近年來,以20世紀30年代由葉聖陶主編、豐子愷插畫的小學教科書《開明國語課本》為代表的民國讀本受到家長及部分教育者的熱捧。學生愛讀,學者推崇,媒體引發熱議……一套語文教材如此受到好評,這也從側麵反映了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和公眾教育理念的更新。

教材是教育教學思想的物化體現,什麼樣的教學思想決定了什麼樣的教材。作為一名教師,筆者認為,“民國讀本熱”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其蘊含的語文教育教學理念受到了學生、家長和社會的認可,是對當下語文教學的一次觸動。雖然民國讀本不具有現實普及性,不能完全取代現今教材,但它所體現的教學思想,卻值得我們一線教師去挖掘、踐行。

一、民國讀本的教材特色:奉獻兒童的文學

“細細的春雨比絲還柔。滑滑的道路像潑了油。滿樹海棠花戴起珠子,一朵朵默默地低著頭。”這是課文《春雨》的內容。雖然短短的幾句話但卻雋永秀麗,讀起來回味悠長,在《開明國語課本》中類似例子還有很多,課文有很強的文學性。葉聖陶特別重視《開明國語課本》的文學屬性:“本書內容以兒童生活為中心。取材從兒童周圍開始,隨著兒童生活的進展,逐漸拓張到廣大的社會。與社會、自然、藝術等科企圖作充分的聯絡,但本身仍然是文學的。”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奉獻給兒童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學作品,也就不難解釋《開明國語讀本》受歡迎的原因了。

1.從兒童本身出發,貼近兒童語言與生活。

接近於兒童的說話方式,切合兒童生活的內容,易於貼近兒童的心靈。作為教科書,它的受眾是天真爛漫的兒童,文章的語言和內容與兒童生活實踐相聯係,才更有生命力。統計《開明國語課本》,初小八冊,高小四冊,共十二冊四百來篇課文。有一半的課文內容都是與兒童的生活體驗相聯係,諸如兒童能體驗到的校園生活、師生情誼、家庭生活等。而以第一人稱的“我”“我們”或擬人的“我”為主語的課文所占比例高達70%以上,如《我們的學校》《一封電報》《母親的生日》等課文貼近兒童生活,展現生活細節,滲透真情實感,拉近兒童與文本距離,容易促使兒童與文本產生共鳴。

2.洋溢開放的精神,靠近兒童思維與心理。

“五四”運動以後的新文學在思想上強調人本意識,追求自由與民主的精神。《開明國語課本》一改中國傳統教育向孩子灌輸空洞道理的做法。放下居高臨下的說教姿態,試圖通過文本與孩子平等地交流,引導學生主動探討,潛移默化地讓孩子接受教材中滲透著的公平、正義、自由、愛與被愛等最基本的價值觀。課文沒有“標準答案”,不隻傳達道理,更教給孩子探究的方法。洋溢著開放精神的兒童文學作品讓兒童真正能運用自己的智慧去辨認外界的事物,使之真正養成具有自省能力、反思能力以及獨立人格的個體。民國讀本的這種開放自由精神,並不是真正放棄了社會倫理規範和道德操守,恰恰相反,它通過培養孩子自由開放的精神,潛移默化中踐行著此前道德說教無法實現的教化重任。

3.文字插圖相交融,親近兒童興趣與習慣。

文學作品應該透露出的是向美向善的審美宗旨,兒童文學作品更應考量兒童的興趣和審美習慣。《開明國語課本》每課都配有插圖,且課文內容和圖畫融為一體。豐子愷先生的畫作簡潔生動,或抽象或具體,契合兒童審美習慣,使課文內容形象化,引發兒童閱讀興趣。這正如黑格爾所說的“遇到一件藝術作品,我們首先見到的是它直接呈現給我們的東西,然後再追究它的意蘊和內容”。對於形象思維發達而理性思維較弱的低年級兒童而言,如何讓課本首先呈現出鮮明的形象,是吸引學生進一步追究內容和意蘊的前提。內容和插圖融合,符合兒童閱讀習慣,激發兒童閱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