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國讀本的教材理念:培養文學的兒童
課文全部由葉聖陶創作或再創作的《開明國語課本》,目的在於以其屬於兒童的文學作品培養充滿生命活力、具有生活情趣的美的感悟者、欣賞者和表達者,即培養“文學的兒童”。葉聖陶曾經指出:“教育方麵,宜將兒童所固有文藝家的宇宙觀善為保留,一方麵固須使其獲得實際生活所需的知識,一方更須以藝術的陶冶培養其直覺、感情和想象,實際生活能和藝術生活合而為一,自然是最合理想的事。”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也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摒棄單單培養道德的兒童、記憶積累等工具性的兒童,培養富有文學素養的兒童,既是《開明國語課本》深藏的教育理念,也應是當下語文教育的主要追求。
1.培養閱讀習慣,發展兒童母語能力。
適合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即我們所說的兒童文學作品。作為言語材料,它是兒童獲得言語能力的一個重要來源。相較於其他文學作品,兒童文學更貼近兒童的心理,表現兒童真實的情感,切合兒童語言習慣,因此很容易讓兒童受到感染和影響,他們也更容易從閱讀過程中進行學習。兒童文學語言所展現的形象性和個性化特點,容易成為兒童書麵語言學習的“範本”,促進兒童語言獲得,最大限度地促進兒童母語的文字感悟能力和表達能力。
在《開明國語課本》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初小第四冊課文《玻璃瓶》《這裏是池塘》《海》,以童話的形式講述了小金魚尋找探究大海的故事,三篇課文既獨立又相聯係,兒童在童趣橫生的閱讀中,不僅明白了“玻璃瓶”“池塘”“海”的特點,還感受到了“煩悶”“暢快”“期待”心情的表達,體會到“嗎”“呢”以及反問句的表達效果。
2.豐富審美情趣,培養兒童人文精神。
兒童的文學素養的重要維度就是其審美素養,兒童文學進入語文課程,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對兒童進行審美教育。兒童在審美活動的同時,獲得自身精神成長必要的營養,提高兒童的人文精神。在《開明國語課本》中,從兒童的審美需求出發,杜絕讓兒童文學文本承載過多的教化作用,拒絕讓成人的想法、誤讀去影響學生的閱讀,真正培養兒童的人文精神。
在《開明民國課本》第一冊中:“先生講話,小朋友聽。小朋友講話,先生聽。小朋友講話,小朋友聽。”兒歌般富有節奏的語言,生活化的場景,開宗明義地宣揚著民主與平等,並滲透於日常行為規範中,落到兒童行動的實處。
三、民國讀本當下的借鑒:以兒童的眼光教適合兒童的文學
上文所述,以《開明國語課本》為代表的民國讀本,秉持兒童本位理念,在選文上側重適合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著力培養兒童文學素養。當下,雖現有教材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但大體選文是適合兒童閱讀的。教師以何種理念研讀教材,以何種思想和方式展開教學是推進語文教學水平的關鍵。
回讀民國讀本,追溯語文教學,作為一線教師,更具建構意義的是:針對兒童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兒童自己的閱讀需要和閱讀教學的要求,以兒童的眼光教給兒童適合他們的文學作品,最終讓兒童用科學的閱讀方式了解文本內容,感受作者表達的情感和寫作意圖,學習表達方法,從而滋養兒童的生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