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學生自主提問 的小學閱讀教學思考
教海探航
作者:史麗萍
【摘 要】從實際觀察和行動研究發現,學生自主提問的意識和能力具有循序漸進性,提問的方式具有鮮明的特點,學生往往圍繞新知與舊知、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前後文的疑似矛盾提問。基於上述特點,教師的課堂角色、備課方式、教學模式都將隨之發生深刻的變革。
【關鍵詞】閱讀教學 自主提問 自主學習 教學改革
學生自主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基石和切入點,它能讓學生處於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有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掌握學習主動權。近年來,培養學生自主提問的意識和能力已經得到廣泛關注,這方麵的理論研究成果也較為豐富。但真正關注學生自主提問,並依據學生提問來組織課堂教學的並不多見,多數情況是淺嚐輒止的“蜻蜓點水”,往往流於形式。根本原因在於教師對基於學生自主提問的課堂教學缺少親身體驗,難以真正領會學生自主提問的意義且缺少把控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在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中,嚐試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實踐與探索。
一、學生自主提問的方式具有鮮明的個體性
學生在課堂上的提問,如果不是教師有意識地誘導的話,呈現出來的真實狀態往往與教師課堂提問的視角並不完全相同。教師的課堂提問往往從文本的角度,把關注的焦點放在文本的知識點上,更多地從文本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出發考慮,把文本的知識重點“教”給學生。而學生自主提問,雖然問題的指向性也是在文本,但重點是自身認知水平與文本新知的矛盾。通過觀察,筆者發現學生的自主提問具有以下三方麵的特征。
1.圍繞新知與舊知的矛盾。
學生在學習文本時,引發問題的第一要素是文本中新的知識與自身原有的知識經驗之間的矛盾,包括不理解的字詞句及新的知識。例如,教學蘇教版第六冊《掌聲》一文時,麵對“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一句,有學生提問:“這句話中為什麼用‘一齊’而不是‘一起’呢?”這個問題,教師一般都不會關注,而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所遇到的都是“一起”,所以提出疑問。教師抓住這一問題,讓學生比較兩個詞的異同,水到渠成體會到了同學們在聽到老師請小英發言時的吃驚和擔憂,這與教師提問“全班同學的目光為什麼要一齊投向那個角落”異曲同工。新知識和原有知識之間的矛盾,是引發學生提問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師要適時抓住學生的提問,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拓寬學生的視野,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2.圍繞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矛盾。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文本中的間接經驗和自身的生活經曆之間的異同,也是引發學生提出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蘇教版第六冊《放飛蜻蜓》,文中“陶先生拉著孩子們坐在田埂上”,學生就會產生疑問。老師怎麼可以讓學生坐在地上(田埂),不是不講衛生嗎?這個問題看似與文本的知識重點沒有關係,但是當教師介紹了當時的生活條件和農村生活的具體情景時,學生就不難感受到陶先生的平易近人與和藹可親,從另一個角度體會了人物品質,達成了文本的情感目標。
3.圍繞前後文的疑似矛盾。
學生提問的另一個比較明顯的視角是文本前後的疑似矛盾。蘇教版第十冊《彭德懷與他的大黑騾子》一文中,“彭德懷深情地望著拴在不遠處的大黑騾子,平靜地對警衛員們說:‘部隊現在連野菜也吃不上了,隻有殺牲口解決吃的,或許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學生讀到這兒,就有人提出了疑問:“彭德懷對大黑騾子是有感情的,為什麼要殺它的時候這麼平靜呢?”教師適時組織小組討論,幾分鍾後,陸續有學生舉手爭相回答。有的說,請看第一小節說到“草地上斷糧了”,解決糧食問題已經“迫在眉睫”,彭德懷是軍團長,他責無旁貸,也顧不上其他了,先解決問題再說。有的說,第二小節說“看著戰士們一個一個倒下,他就把目光盯在了大黑騾子身上”,說明彭德懷要殺騾子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有一定的心理準備,說話才會那麼“平靜”。還有的說,彭德懷愛騾子更愛戰士,他怎麼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餓死呢?不要說是他的坐騎,就算要付出自己的生命,他也會做的。這個教學片段,學生抓住了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的“深情”和下令殺騾子時的“平靜”之間的疑似矛盾,自主提問,自主討論,從不同角度解讀了這個問題,全麵、深刻,形成了課堂學習的思維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