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看上去”到“好好看”:兒童深度閱讀的教學路徑(1 / 3)

從“看上去”到“好好看”:兒童深度閱讀的教學路徑

教海探航

作者:陸紅兵

【摘 要】兒童詩《大小》的教學給我們的啟示:從“看上去”到“好好看”是兒童深度閱讀的一條重要的教學路徑。教材解讀時,要與文本形成“客觀化距離”,通過全麵、比較、整體地看,更好地發掘文本的價值;教學設計在解讀的基礎上,根據兒童確定合適的教學內容、目標、方式,促進兒童的成長。

【關鍵詞】兒童深度閱讀 教材解讀 教學設計

大象並不是那麼大,

隻是看上去很大;

螞蟻並不是那麼小,

隻是看上去很小。

大象有一個寶貴的生命,

螞蟻也有一個寶貴的生命。

真的,真的,

好好兒看的話,

大象和螞蟻,

大小都一樣。

這是一首題為《大小》的兒童詩。從“看上去”到“好好看”,詩人突破了常人對大象與螞蟻的一般認識,揭示了“生命平等”的重要主題。如果說,“看上去”就是粗略地、表麵地、淺顯地看;那麼“好好看”就是全麵地、深入地、辯證地看。從“看上去”到“好好看”,我們有了新的思考、新的視野、新的發現、新的收獲。

不僅認識事物如此,這也給教學以極大的啟示,我們在教材解讀、教學設計、課堂學習中,同樣需要領著學生從“看上去”到“好好看”。這樣,我們的兒童閱讀才能走向深入。正如歌德所說:“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麵上的話,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麵。”我們的閱讀不能停留在文字的表麵,不能滿足於內容的理解,不能局限於學生原有的水平,不能止步於簡單的講解……我們需要一定的深度,從“看上去”走向“好好看”正是一條十分重要的路徑。

一、客觀化距離:教材解讀時“看上去”到“好好看”的策略

教師對教材解讀的能力是促使兒童深度閱讀的保證,是教學設計與展開的基礎。那麼,如何才能夠不停留於教材的表層,從“看上去”到“好好看”?

法國結構主義符號學家格雷馬斯在談論如何探尋事物意義時強調,需要擁有一段“客觀化距離”,即與對象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客觀的方式、客觀的言語進行審視與揭示。由此我聯想到教材的解讀,從“看上去”到“好好看”同樣需要與教材保持一定的“客觀化距離”。這種距離的保持可以排除慣性的幹擾,解讀更加客觀;這種距離的保持可以突破思維的閾限,解讀更加開放;這種距離的保持可以踏上更高的平台,解讀更加深入……說到底,“客觀化距離”是為了更好地去“看”,從而認識“廬山真麵目”。

1.全麵地看,多視角發現教材的價值。

同一件作品可以給人不一樣的閱讀感受。作為教師可以不同的身份反複地進行閱讀,多個視角的閱讀,尋找到教材不同層麵的理解。

作為教材的閱讀,我們還要學會從文本的內容、思想、結構、語言、表達方法等多個方麵來進行解讀。初讀《大小》,語言淺顯,明白易懂。但是,反複讀,反複想,越來越感到詩中有太多的內容值得好好品味。這是一首以“生命平等”為主題的兒童詩,學生雖然可以讀懂詩中所表達的觀點——“大象和螞蟻生命的大小是一樣的”即“大象和螞蟻生命平等”,但對於“生命平等”的認識絕非易事;“生命平等”是個很深刻的話題,然而詩人選擇“大象”和“螞蟻”兩個鮮明的意象來表現,一下子讓詩變得淺近起來;詩歌短小,但運用複遝的手法,增強了一種節奏感,而且整首詩展現著一種情趣美;詩歌對大象與螞蟻大小的顛覆,還體現出認識事物或者現象的方法……如此這般,是我們,更是四年級學生無法一下子感受到的。而這,恰恰是這首詩的精彩之所在,是課堂學習中,教師需要引領學生共同去發現、學習和思考的。

2.比較地看,類比中拓寬教材的理解。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我們將“篇”置於“類”的比較之中一定會有新的發現與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