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閱讀課的提問策略研究
觀點參考
作者:袁崢
【摘 要】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課堂提問。這種將問題作為語篇教學的主線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的方式,不僅能促進學生求知欲的產生,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的興趣和願望,還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從課堂實踐的角度探討在閱讀課中如何提高教師提問的有效策略與方法,從而提高英語課堂教學中提問的實用價值。
【關鍵詞】小學英語 閱讀課 提問策略
小學英語閱讀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基本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造就自主閱讀者。要實現這一目標,閱讀課中的課堂提問不可忽視。但筆者在觀摩了大量的課例後發現,閱讀課中的提問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問題浮於表麵,難以引發學生深層思考;問題支離破碎,缺乏對文本的整體把握;問題雜亂無章,影響學生解析文本結構;等等。
一、有效閱讀課提問的標準
筆者認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問應具備以下三個因素。
1.引發有意義的內容生成。
在閱讀課堂上,問題是實現教學和文本變得有意義的重要手段。問題意義化就是將學生融入到一定的意義網絡之中,使問題情境化,使學生能從認知和情感的角度產生積極參與思考問題的動力,從而對問題的解決產生促進作用。
2.實踐挑戰性的思維訓練。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學習者思維能力的發展與對學習者高級層次的思維係統產生刺激的活動是直接相關的。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提出刺激學生高級思維係統的分析性問題,將會大大的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
3.關注持續性的語用能力。
在閱讀課堂上,教師可以選用應用性問題來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語言實踐,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所謂應用性問題,是指要求學生通過分析,運用主觀想象、假設等創造性思維活動才能回答的問題。
二、優化閱讀課提問的策略
1.讀前設問:激發興趣,聚焦主題。
(1)標題導入
閱讀前,教師先讓學生注意語篇標題,提出一兩個指導性問題。指導性問題數量不宜多,但要合乎兩點要求:第一,要涉及語篇的主題或最重要的事實;第二,學生可以用簡潔語言回答。
如小學《英語》教材(譯林版,下同)四年級上冊Unit 8的Story time板塊主要圍繞主題“dolls”談論各自洋娃娃的特征時,語言點比較零散。教師沒有直接進入語篇本身的教學,而是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喚醒已有的知識經驗,即“I have a doll. Please guess what’s he like.”學生的思維活動頓時被激活了,紛紛舉手發問:Is he tall?Are his eyes big?Are his ears small?Is his nose big?Is his mouth small?等等。
這些問題恰到好處地為新的語篇教學的展開奠定了基礎。比起直接呈現語篇信息,這種預設更能從內心激起學生閱讀的熱情,真正地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2)插圖導入
小學《英語》教材圖文並茂,大多數Story time板塊都配上了與語篇內容相吻合的插圖,這些插圖基本上是語篇核心內容的體現。在閱讀教學中,巧用一些插圖中的關鍵信息,設置問題切入語篇,能幫助學生準確、透徹、全麵地理解語篇內容。
如三年級下冊Unit 1 中的Story time板塊呈現了Mr Green給學生上課的情境,引出主要的課堂用語“Stand up./Sit down. /Come in, please.”等。因此,文中插圖給出了語篇發生的情境,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語篇的鑰匙。
在導入語篇時,某教師通過對插圖內容提問引導學生切入語篇:Look at the picture. Who are they?(Mr Green and his students.)Where are they?(They are in the classroom.)What are they doing?(They are in class.)What are they saying?Let’s read the story.由此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語篇找出主要的課堂用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