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讀中設問:梳理層次,培養技能。
在這一階段,我們除了要幫助學生理解所要閱讀的簡單句子和語篇的內容外,更主要的是通過科學的方式為學生理清語篇的脈絡,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策略。
(1)整體理解
閱讀課提問的主要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循著話題的方向走進語篇,從而從整體上把握語篇的主要內容。因此,在創設問題時一般無須涉及語篇細節,而要從大處著眼,引導學生從整體上一覽全文。
如四年級上冊Unit 8中的Story time板塊主要圍繞描述兩個洋娃娃的特征展開,在設置問題的時候,首先要側重人物的總體印象,可以這樣提問:Watch the cartoon.What’s the boy doll like?(He’s cool.)What’s the girl doll like?(She’s beautiful.)由此,學生對兩個洋娃娃有了初步印象,邁出了閱讀語篇的第一步。
(2)局部細讀
在把握語篇的主要內容後,教師可以把語篇分成若幹段落,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語篇進行細致的閱讀。在提問時,要把細碎的問題組成序列,形成語篇學習的主線,方便學生理清語篇的脈絡,掌握語篇提供的主要信息。
如四年級上冊Unit 8中的Story time板塊語篇,隨著上一層次a boy doll和a girl doll的出現,教師繼續提問,提取關於兩個洋娃娃的詳細信息:Are his/her eyes big?Is his/her ears small?Is his/her nose big?Is his/her eyes small?……一連串關於dolls的問題將a boy doll和a girl doll的具體信息呈現在大家麵前,娃娃形象躍然於紙上。
3.讀後設問:關注語用,促進思維。
讀後提問將學生的理解引向高級階段,即在學生獲取了語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提出一些判斷性的、評價性的問題,訓練學生綜合概括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啟發學生深層次思維;教師還應設置一些開放性問題,為每個學生提供陳述自己觀點和看法的機會。
以三年級下冊中Unit 6的Story time板塊為例,這一板塊主要圍繞“What time is it?”這一話題呈現了主人公Liu Tao一天的生活。在這個對話中,除了基本句型“What time is it?”之外,“It’s time for ....”也是這一對話文本的語言難點。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引導學生在傾聽、朗讀文本後歸納出Liu Tao一天的活動時間表,結果學生發現劉濤的到校時間一欄是空白的。於是有了以下的對話。
T:What time does he go to school? Can you guess?
S1:(小組討論後發言)Liu Tao gets up at seven and he is late for class. So I think he goes to school at eight.
T:Yes,you’re right.(在表格中板書時間)Look at the timetable. Does Liu Tao have a good living habit?Why?
S2:No. Because he is late for class.
T:I agree. A good timetable makes you successful.Boys and girls,can you design a timetable for yourself?
Ss:Yes,we can.(給自己設計一張合理的時間安排表,交流反饋)
案例中,筆者巧妙地捕捉了對話的空白點——劉濤的到校時間,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與交流。在學生經過推理得出劉濤的到校時間後,教師又追問:這樣的時間安排合理嗎?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表達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師生間產生了心靈的共鳴,為之後的語言實踐奠定了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