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聆聽最美的數字語言(1 / 2)

聆聽最美的數字語言

觀點參考

作者:劉文豔

【摘 要】小學《品德與社會》中有一些數字,有的大,有的小。這些數字看似簡單,但對學生的認知發展和品格的形成往往起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如果從“大而化之”“以小見大”“無中生有”這三個角度對教材中數字進行處理,就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數字 教學 品德與社會

小學《品德與社會》圖文並茂,同時還有部分內容涉及“數字”,這些數字雖然是整個教材中微不足道的一點,但對於它的處理不能簡單化。如果能對數字進行巧妙設計,它將成為教學中的亮點。在平時的教學中,有些教師對“數字”情有獨鍾,常常采用各種方法對其進行“精雕細琢”,並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大而化小

《品德與社會》中出現的數字,有些是比較大的。而小學生思維發展的基本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是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係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所以,學生對於這些抽象化的大數字很難形成形象的、直觀的感受,這樣勢必會影響他們對現實的認知。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想方設法將這些大數字化為學生可感可觸的小數字,巧妙地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係起來,從而使其切實感受這些數字的內涵。

例如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我們共同的家》一課中的“小資料”欄目就有一些大數字。

中國是我們美麗的家園,是世界上麵積第三大的國家,分為34個省級行政區。我們的陸地麵積為960萬平方千米,從領土最東端到最西端相距約5000千米,從最北端到最南端約5500千米,人口為12.95億。香港、澳門已經回家了,我們希望寶島台灣也能早日歸來。

“960萬平方千米”“5000千米”“5500千米”,這些數字都充分展示了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相距之遙遠。學生們也知道“大”,但大到什麼程度,他們卻不得而知。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祖國的地大物博,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一位教師設計了“算一算”“比一比”的活動,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師:960萬平方千米究竟有多大呢?

(生無語)

師:知道我們建湖縣有多大嗎?誰來告訴大家?

生:全縣總麵積1160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麵積906平方公裏。

師:完全正確。我們建湖縣在鹽城9個區縣(含縣級市)中麵積排名第7位。那全國有多少個建湖這麼大呢?

生:(動筆計算後彙報)大約8276個。(其他人“哇”的一聲張大了嘴巴!)

師:有八千多個建湖這麼大,的確是太大了。那“5000千米”“5500千米”又有多長呢?讓我們也來算一下。我們學校的操場一圈為450米,那5000千米,5500千米要繞我們操場跑多少圈呢?

(生動筆計算後彙報。)

師:算到這兒,你們有什麼體會呢?

生:我們的祖國實在是太大了!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在教學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認識,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從以上教學片段中不難看出,學生對祖國遼闊的麵積的認識是比較模糊的,但在教師巧妙地引導下,通過計算,並與自己的家鄉、學校的操場聯係起來比較,化龐大的數字為熟悉的可感、可觸的小事物,一個“大”國形象便在他們心中傲然挺立了。對於這些數字,學生即使靠死記硬背記住了,也不會對我國的國土有清晰的認識,唯有與他們的生活實際聯係起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以小見大

《品德與社會》中除了一些大數字,也有一些小數字。對於數字本身的認知,學生是沒有問題的,但在其背後隱藏的大問題,學生卻不甚了解。與“大而化小”的處理方法相反,對於小數字,我們要“以小見大”。關注它們,精心處理,同樣能觸動學生的心靈。

例如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從一滴水說起》一課中某教師安排了一項小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