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一下你們全家每天大約用多少水?你發現自己及家人在用水方麵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對這個“小調查”,教師是這樣處理的:
師:課前同學們已經完成了這項家庭用水調查,下麵我們來交流一下。
(生交流自己家每天用水的情況。)
師:通過剛才的交流,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談每家每天大約用水量以及浪費情況。)
師:同學們通過調查了解了自己一天的用水情況,真了不起。那麼,照此計算,一個月、一年、十年……呢?
(生計算一個月、一年、十年的家庭用水情況。)
師:通過這次計算,你們又發現了什麼?
(生談自己的發現,認識到長期的用水量是非常大的,浪費的水也是挺多的。)
師:同學們,再想想,如果全國人民都像我們這樣用水,又會是什麼樣呢?
細細品讀以上的教學片段,不難看出教者的匠心獨運。他首先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一天的用水量及其浪費的水量,這個量並不大,可教者意不在此,緊接著他又讓學生算一算一個月的,再算一算一年的、十年的……最後想想全國的。一戶人家一天的用水量及浪費的數字微乎其微,可是算一算全國一天、一月、一年、十年的……,將是一個龐大而驚人的數字。這些數字由小到大,層層遞進,一步步引領學生走向深入,直麵問題的實質。麵對這樣天文般的數字,學生們“關注點滴”的節水意識就自然而然地樹立了起來。
三、無中生有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是教材的創造者亦或再創造者。教師對教材的使用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本課程內容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有彈性地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所以,於教材的適當之處補充一些內容是完全必要的。這裏不表其他,單說說精心挑選的一些與教材密切相關的數據。
例如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衣食的來源》一課,這一課的情感目標:讓學生懂得勤儉節約的道理,自覺珍惜勞動成果。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學中我特地安排了這樣的環節。
師:每一樣農產品都來得不容易。可是現在一個饅頭卻在訴苦。(課件播放《一個饅頭的哭訴》)多好的饅頭呀,就這樣被白白浪費了。在我們身邊,這樣的浪費現象你們見過嗎?
(生談自己見到的浪費現象,師隨後利用課件播放各種浪費現象的圖片。)
師:知道這是多麼嚴重的浪費嗎?讓我們來看一則中央電視台播出的杜絕餐桌浪費的公益廣告。
師:播廣告,字幕最後顯示:“中國人每次外出就餐平均浪費20%,價值高達上千億元,相當於全國小學生一年的午餐費用。”
師補充:可是,目前世界上還約有10億人正處在饑餓和營養不良的狀態中,而且每年有超過500萬的兒童因為饑餓而死亡。(課件播放處於饑餓和營養不良狀態的人群及數字)
師:同學們,聽了饅頭的哭訴,看了這些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再想想那些掙紮在饑餓線上的人們,你們現在又想說些什麼?
教材中原本沒有各種浪費的數據和因饑餓死亡的人數,這是教者在個性化處理教材時補充上去的。因為用具體數字來說明問題,會更準確、更科學、更具體,更具說服力。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想吃什麼,家長就買什麼;孩子想穿什麼,家長就滿足什麼。一切來得那麼容易,所以我們的學生不懂得生活的艱辛,勞動的辛苦,更不知道我們國家乃至全世界還有很多人在饑寒交迫中掙紮,所以教學時如果僅僅停留在師生的談話層次上,學生就很難樹立起勤儉節約的意識。現在,我適時地補充以上資料,用這些鮮活的數字觸及學生的靈魂深處,讓他們時刻謹記“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那麼學生對衣食的珍惜之情就會油然而生。
當然,對品社教材中數字的處理還有很多巧妙的方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可供套用,隻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才能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