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創設合作學習的語文課堂(1 / 2)

如何創設合作學習的語文課堂

解惑

作者:劉紅

【名師檔案】

劉紅,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現任南京市夫子廟小學副校長。致力於“追求樂學境界”的實踐與探索,先後在《教育發展研究》《中國教育報》《上海教育科研》等報刊發表數十篇論文,為中央電教館拍攝並正式出版了《特級教師語文教學輔導講座》《名師觀摩教學課例》等。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從因其“時尚”被追捧,每課必四人小組合作,每合作必熱熱鬧鬧,再到如今的語文課堂,尤其是公開課,鮮少看到合作學習的場景,一方麵反映出老師們回歸理性,在對合作學習的審視中,尋求其本質意義與有效性;另一方麵也透出合作學習對學生來說是較陌生、有難度的,需要教師具備相應的指導策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將“培養合作精神”納入了課程總目標,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提出了要求。我們的語文課堂要多給學生一些合作學習的機會,“使每一個小組成員成為學習能力更強的人”(David Johnson & Roger Johnson),享受合作學習帶來的成功與樂趣。

問題1:合作學習的語文課堂是什麼樣的?

合作學習研究的代表人物David Johnson & Roger Johnson使用五個要素來定義合作學習:積極的相互依賴性、麵對麵的促進性交流、個人和小組的責任感、人際關係技能和小組技能、小組自評。如果從課堂的角度來思考,我認為,合作學習的課堂首先應該是“需要合作”的課堂。當學生獨立學習有困難時,教師創設寬鬆、自由的小組學習氛圍,讓學生借助和同伴交流以及傾聽同伴的看法來對複雜的問題或是抽象的知識達成共同理解、深入理解;當學生的觀點有爭議時,教師借助小組討論,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表觀點,在爭辯中或是明晰正誤,或是分享不同感悟;當學習目標多元時,如需要培養發散性、創造性思維,或是需要學生互相學習、展示語文知識與技能,或是要他們體驗合作中的互助、學會評議等等,均可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總之,含有互動、互助、協同、整合、求新、辨析、評判、表現等因素的語文教學任務都適宜合作學習。

其次,合作學習的語文課堂應該是“能夠合作”的課堂。教師平時注重對學生合作意識和習慣的培養,班級建立了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規,有非正式的、正式的和基本的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分工合理、職責明確,在合作學習中能傾聽、表達、反思,為小組目標的實現及學習的成功而做出努力。

再者,合作學習的語文課堂應該是“促進發展”的課堂。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自信心被激發,合作學習的結果體現了語文素養的提升:有時是對問題解決達成共識,發展了思維;有時是表達了自己的閱讀感悟並分享了同伴獨特的體驗;有時是語文知識、技能的互查互助;有時是語文學習成果的展示交流等等。合作學習的語文課堂還促進了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幫助他們積累集體生活的經驗,建立良好的班級歸屬感,學會尊重、欣賞他人,增強了人際交往能力與社會責任感。

問題2:語文課堂中,如何指導學生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一個學習的漸進過程,教師必須進行適當地調控與介入,教授學生組成這個過程的每個步驟,讓學生有機會練習這些步驟,並且清晰地定義合作學習的標準和參數。通常情況下,學生並不習慣扮演小組合作學習要求的各種角色,並且不具備合作的技能來最大限度地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經驗,所以,如果缺乏教師有效的指導,學生的合作學習必然就會流於形式。

根據教學的需要,在決定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後,教師首先要做的,是確定合作學習的目標及期望的學習結果。四年級《維生素C的故事》,要求學生練習說故事,這是對學生的理解、表達、想象等語文能力的綜合考量,有一定的難度,而學生平時較少練習講故事,不會說,不敢說。因此,課堂上我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練習,再推選出代表參與班級展示,集體評議中領悟講故事的方法,積累講故事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