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學情的有效閱讀教學構建策略(2 / 2)

然而如何憑借具體的語言文字,依托預習時資料的占有,潛入文本,與名家對話,感悟真諦,對學生本身來說是心靈上、智慧上的一種撞擊。“平淡之中見真醇。”通過選點寫感受的方式,再次切合到文本中去,究竟讀懂了什麼,浮出之後提升自己的認識,豐盈境界,感受作者富有張力的情感表達。這是本課的難點所在。

基於以上學情,在第一課時學生獲得其獨特的感受、理解和體驗之後,應該采用讀寫結合的方法,讓學生選取感受深刻的一點寫下來,讀寫相融、相促,“反芻式”的傾吐內化之思,揣摩表達方法,體會思想感情,交流看法判斷,凸顯人物品質,進一步體會巴金對下一代的親切關懷與殷切期待,以激發學生為社會添光彩,為別人奉獻愛,讓生命開花的願望。

帶著以上的心得認識,我再次走上講台,開始第三次的試教之旅。

一、回顧內容,選點示例

1.回憶信中寫了什麼內容?

2.信中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學生回顧整體內容之後再從中選擇一“點”來談感受,由此提煉選點、寫感受的方法。)

二、書寫感受,交流評價

1.一小組“開火車”方式彙報自己所選取的“點”。

2.學生自行書寫感受。

3.邀請學生上台展示自己所寫,大家圍繞“讀懂”“欣賞”“建議”三方麵進行評價。

4.小組相互評價,指點借鑒。

(通過選點寫感受的方式,再次切合到文本中去,以寫示讀、以寫促讀,在寫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感受作者平淡而富有張力的情感表達。)

三、完善整合,串聯成信

1.作為書信,我們應該做哪些改動呢?

2.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相機板書:問候、感謝、敬佩、分享、感動……

(建立“類課文”的聯係,再次觀照到本篇作為書信體的特殊之處,以整合成信的方式回環收尾。)

所謂“境由心造,言為心聲”,語言是人思維的外殼,我們可以聞言見人、知心、悟情、明理。

(1)讀懂內容:巴金爺爺的這句話仿佛讓我看到了怎樣的畫麵。如,病床上巴金爺爺握筆在艱難地寫著信,每一個字寫起來都是那樣的費力。

(2)讀懂人:由此感受到巴金爺爺怎樣的精神品質,或覺得他真是一位怎樣的人。

(3)讀懂目的:巴金爺爺說這句話的用意是什麼?讀出勉勵、期待、警示。如文中並非單純說自己的時間有限,而是強調光陰似箭,稍縱即逝,更是期待我們每個孩子都能珍惜時間,好好利用時間。“生命開花結果”是期待我們少年兒童能時時、事事去幫助別人,為社會增添光彩。

(4)讀懂情感:巴金爺爺對孩子的滿腔關愛之情。

(5)讀懂語言文字的形式:巴金爺爺這樣娓娓道來的表達,更易於我們理解和接受。

《給家鄉孩子的信》這一課的教學,讓我漸行漸悟、漸悟漸遠。這種螺旋式上升的改變,其實就是舊有教學觀念的打破,重心下移,讓學生快樂地、努力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發現其閃光點,相信每個學生以完整的生命個體狀態存在於課堂生活中,他們不僅是教學的對象、學習的主體,而且是教育的資源和課堂生活的共同創造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作為教師,我明白了應該給予學生自我需求的空間,鼓勵學生彰顯個性的表達,喚醒學生激越向上的潛能,這既是教學原點的回歸,亦是小語課堂的新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陰師範學院第一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