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學情的有效閱讀教學構建策略
觀點參考
作者:高偉
《給家鄉孩子的信》是蘇教版六上第六單元的一篇書信體課文。內容是巴金先生寫給孩子們的一封信,內容真實具體,語言從容舒緩,字裏行間洋溢著一個仁者的風範,表達了對家鄉孩子真誠的關懷和殷切的期待,抒發了要讓自己生命開花的美好情感,給人以啟迪。
(一)
初次試教後,我反思自己的教學,嚐試挖掘這篇文章的獨特文本價值,緊扣“書信”這一特殊體裁,引導學生思考:“文中的哪一點引發了你的感想?如果你就是那個班的孩子,如何給巴金爺爺寫回信?”由此,與文本內容形成觀照,一問一答,一呼一應,營造情感共生的磁場。
一、以情入文,悟教誨之心
如果我們就是東城根小學的學生,捧讀著這樣的一封信,走進這樣的一位世紀老人,相信你一定有著滿腹的心裏話想對這位可親可敬的爺爺說。
1.感謝:巴金爺爺什麼樣的話語促使你想要如此真誠的表達?
2.敬佩:說說你的原因。
3.祝福:文中的哪一處讓你有這樣的想法?
4.分享:分享收獲、分享近況,伴著巴金爺爺的囑托踏上生命旅程,展望美好的未來。
二、以筆撰文,明人生之誌
三、融境評文,探回信之法
1.是否針對巴金爺爺的來信寫出以上幾方麵的內容。
2.有沒有聯係自身談感受。
3.關注格式:稱呼、正文、結尾、署名、日期。
“教語文其實很簡單。每一篇文章都有一條思路,一切字句都圍繞著這條思路而展開。你首先要把握這條思路,沿著這條思路講下去,就能形成課堂上的思路,並且讓學生也有了這一條思路。課文、教師、學生,三條思路連起來,這文章就被講通了,講課的目的就達到了。”課後,著名語文教學法專家譚惟翰老師為我進一步明晰了教學的思路。
思過程、思方法、思步驟,教學環節清晰,層遞推進,看似有條不紊,但對於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還未放在平等的砝碼上來稱量。學生生命個體的“前閱讀”基礎的差異性加之文本存在的客觀多義性,都會使得學生的感悟異彩紛呈。而我以概念化的“感謝、敬佩、祝福、分享”模式來蓋棺定論,無疑隱匿了蘊藏其中的知識和實踐智慧,課堂的生長感也就微乎其微了。
(二)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獲得2009年度的“耶路撒冷文學獎”,在頒獎大會上,他說:“我寫小說隻有一個理由,那就是使個人靈魂的尊嚴顯現,並用光芒照耀它。故事的用意是敲響警鍾,使一道光線對準體製,以防止我們的靈魂陷於它的網絡而自我貶低。我完全相信,小說家的任務是通過寫作故事來不斷試圖厘清每個個體靈魂的獨特性——生與死的故事,愛的故事,使人哭泣、使人害怕得發抖和捧腹大笑的故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日複一日,以極其嚴肅的態度編造虛構故事的原因。”好的作品總是觸及靈魂的,我們教師的工作又何嚐不是如此呢?好的教育應該是直抵生命深處的。
我忽然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應該說前麵的試教隻是我對作者和文本的粗淺解讀,還沒有真正走入學生內心。課後習題“讀巴金爺爺的信,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啟示?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寫下來”,很明顯,這是對於學生閱讀、寫話能力提高的理性訓練,我又何必執著另辟蹊徑呢?我必須從學生這個角度來權衡,讓課堂真實而不造作、紮實而不枯澀、豐實而不單薄。
就這樣,我再次投入到對學生的研究中,並進行了深入的學情分析。
本文是篇書信體,學生早在四年級時即已學寫過書信,在蘇教版四上“習作3”中,按要求給遠方的親朋好友寫過一封信(選擇一兩個方麵,介紹自己的家鄉)。五年級時,在《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課的課後習題中,有代高爾基的兒子給高爾基寫一封回信的提示,作為對回信的初次接觸,學生已經知曉應當根據爸爸的來信做出回應,同時注意過格式,措辭得體,將事情說清楚等要求。
基於學生對已有的寫人記事文中形成的各種知識、方法和能力結構基礎,本篇課文在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初步把握上對六年級的學生而言不是很難。從閱讀情感基礎而言,書信這種如見其人的方式吸引著學生閱讀興趣,加之巴金那娓娓道來的敘述,因此很容易撥動學生的心弦,引發情感共鳴。從閱讀體悟而言,該文在理解上並不是難點。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本類文章的認知經驗和知識儲備,能夠抓住文中具體的語言文字,把握作者抒發感情的線索,感知人物形象,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