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立體架構 活化體驗 走向生活(1 / 2)

立體架構 活化體驗 走向生活

觀點參考

作者:朱小培

《品德與生活》的內容非常豐富,但並非適合每一個具體的教育情境,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創造性地、個性化地使用教材,以提高教材對具體教育情境的適應性。筆者就蘇教版一年級下冊《喝水的學問》一課談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一、立體化教材,貼近生活

本課教材中呈現了三個場景:一是小夥伴們在操場上玩,渴了怎麼辦?二是園園和盼盼在大樹下交流水的作用。三展示了卡通人物多次錯誤喝水的情景。最後教材留下了一個空白:喝水還有哪些學問?三個場景及一個空白,意圖讓學生了解“為什麼要喝水?喝什麼水?如何喝水?”等喝水常識,同時養成科學喝水的好習慣。

筆者觀察到學生對喝水的學問了解得並不多,喝水的習慣也不好,如:不少學生喜歡喝色彩鮮豔的飲料,不喜歡喝白開水,喝得太急等。鑒於此,筆者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

【導入】喝水的學問

1.觀察青菜的變化。

(出示青菜)同學們有辦法讓已經蔫了的青菜變得精神起來嗎?

讓一部分幹癟的青菜“喝”水,待會兒觀察有什麼變化。

2.揭題。

大自然中的每一個生命都離不開水。我們每個人就像一個小水庫,身體裏一大半都是水。如果缺了水,我們也會像青菜一樣變得有氣無力。今天我們就來當一回小小科學家,研究一下喝水的學問。(板書課題:喝水的學問)

【感知】為什麼要喝水?

1.提問:同學們一般在什麼時候最想喝水?人為什麼要在這些時候喝水呢?

2.播放視頻:礦工楊顯斌被困礦井,靠水堅持21天後獲救。

3.小結:水是我們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隻要有水喝,即使不吃其他食物,至少能活10天左右。

4.追問:水還有什麼其他的作用呢?

紅糖實驗:在杯子上蒙一塊紗布,倒一些紅糖在紗布上,再往紅糖上倒一些水。

提問:紅糖都跑到哪兒去了?怎麼會跑到水杯裏的呢?

小結:我們吃的食物就像剛才的紅糖,因為有了水的幫助,才能順暢地到達胃、腸,最後排出體外。

【在本環節中,筆者通過讓學生觀察青菜,為後麵的學習作了鋪墊。並用一個極具震撼力的事例,讓學生認識到水是人體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再通過紅糖實驗讓學生掌握水的另一個作用——幫助消化和排泄,直觀且易於理解。這樣的設計使原本以知識為主的平麵教材變得立體,學生所獲得的知識與情感更加豐富。】

二、活動化教材,加強體驗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以活動為教和學的基本形式……課程目標主要通過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來實現”。為此,筆者將教材嫁接於豐富多彩、興味盎然的“活動”之樹上,對教材進行“活動化”處理,使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活動中進行獨立地思考和判斷。

【探討】喝什麼水?

1.探究:請同學們根據要求以小組為單位,給大家看看自己帶來的飲料。

看一看,什麼顏色?嚐一嚐,什麼味道?搖一搖,什麼變化?想一想: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

【通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認識:飲料要少喝,因為飲料裏含有色素、糖、二氧化碳、咖啡因等成分,喝多了會影響身體健康,並可能導致多動症、發胖,同時有些飲料還會腐蝕牙齒和骨骼。】

2.提問:飲料要少喝,那喝什麼好呢?(生答多喝白開水)

3.追問:白開水就是燒開的水,沒有煮開的水我們能不能喝?為什麼?

看細菌視頻(課件)。

提問:你知道一滴生水裏有多少細菌和病毒嗎?猜猜看。

小結:同學們要記住生水中含有大量的細菌和病毒,我們可千萬不能喝生水。老師要提醒大家,自來水、河水、井水等都是生水,我們都不能喝。

【演練】怎樣正確喝水?

1.師生齊跳課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