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優化英語閱讀教學的六個著力點(1 / 2)

優化英語閱讀教學的六個著力點

觀點參考

作者:丁海英

1.找準“切入點”,形成閱讀“主問題”。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基於語篇主題和學生實際,找準進入文本的“切入點”,從整體入手,巧妙構建牽引全篇的閱讀“主問題”,形成閱讀任務鏈,讓學生圍繞“主問題、閱讀鏈”展開各種閱讀活動,使學生始終是在語篇主題情境的氛圍中閱讀、理解、內化、運用語篇信息,真正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放到語篇教學的重要位置,將課堂教學引向以學生課堂思維活動為主的整體性閱讀教學。

此外還應注意的是,閱讀課上語言知識的教學和技能的訓練不應該破壞完整的閱讀鏈,教師處理教材時一定要有篇章意識,要緊緊圍繞閱讀任務鏈,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容,從教學內容整體的角度或學生的整體參與性上引發思考、討論、理解和探究。

2.緊扣“研讀點”,深入解讀文本。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巧借閱讀“主問題”,找準教材內容與活動形式的“結合點”,緊扣語篇內容的“研讀點”,拓展“問題空間”,合理設計理解性和開放性的閱讀任務,細化閱讀活動,有序地搭建解決文本問題的支架,引領學生緊緊圍繞“研讀點”,對課文內容集中而深入地閱讀思考或討論探究,使學生在完成層層遞進的閱讀任務的過程中逐漸理清課文的脈絡,深化對文本的整體理解和把握,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從而在閱讀過程中實現知識意義和語言的主動建構,有效地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提升語篇的價值。

3.落實“訓練點”,強化語言輸出。

學習英語重在實踐,重在訓練。在閱讀課上,教師應該變多餘的分析講解為學生紮實認真的閱讀訓練和語言輸出訓練。所以,教師應重視將閱讀理解性任務和語言輸出性訓練相結合。教師在進行閱讀問題設計時,要注重培養語言輸出能力的問題設計。教師應以閱讀任務為載體,在閱讀過程中適時生成階段性的語言輸出活動,增加學生語言建構和輸出的機會,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裏,在一定輸入量的基礎上,進行有意義的語言輸出,為閱讀後完整的語言表達提供基礎性的語言積累和信息鋪墊,提高閱讀的效果和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4.挖掘“創新點”,構建自主閱讀。

“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W.伊澤爾認為,閱讀不是被動地反應,不是教師外在地灌輸,而是主動地參與,是學生與文本的交流與對話。教師應積極挖掘教學“創新點”,構建自主閱讀教學新模式,讓學生成為閱讀實踐活動的主角,並通過閱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轉變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應把閱讀的時間以及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權利都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閱讀,深度參與閱讀過程,啟發他們對文本進行自主性分析與建構。其次,教師應多角度、多層次、多形式地為學生設計閱讀活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讓他們主動地讀,自覺地讀,真正占有閱讀時間,從而有效地推進自主閱讀過程,實現學生主動構建的有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