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樂需要整體感知(1 / 1)

音樂需要整體感知

觀點參考

作者:吳柯蓉

艾倫·科普蘭說:“如若你想更好地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麼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那麼,本文強調的整體感知音樂,是不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錄音一放,放任學生自己聆聽呢?從教學層麵上說,“整體感知”並不等於教師課堂上不作為,並不等於全部放手讓學生自己聆聽感知,而是需要教師的教學。

1.立足音樂要素,整體感知。

毫無疑問,一切音樂的表現都離不開節奏、旋律、節拍、速度、力度、調式、調性、曲式、和聲等相關音樂要素,可以說音樂要素既是組成音樂的“零部件”,又是音樂表現力的重要核心手段,它們總是既獨立承擔著自己的責任,又相互合作,正是音樂要素之間的共同作用才使音樂有了極為豐富的表現力。

教學中,可以從音樂要素入手,整體感知音樂。比如:四年級下冊《鴿子》一曲,初次聆聽之後,教師讓學生用“beng”模唱倫巴節奏型“X. X X X│O X X X X‖”來為歌曲伴奏。學生熟悉了倫巴節奏,教師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倫巴音樂的力度關係,指導學生用富於強弱變化的音色再次模唱倫巴節奏,給歌曲伴奏,進一步整體感知歌曲。

如此,教師並沒有“把一部音樂作品分割開來,一段一段、一部分一部分地逐一講解,逐一聽辨”,而是以節奏、節拍、力度等音樂要素為支點,高屋建瓴,指導學生整體感知音樂。

2.立足圖形譜,整體感知。

小學音樂教學中,圖形譜是一種形象化的視覺符號材料,利用圖像、記號以及文字記譜的符號,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將音樂中隱性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把音樂作品中的音響特征、樂句、樂段、結構、層次等,用簡單的符號標記出來。教學中借助視覺效應聆聽音樂,讓學生對音樂形象有完整的、深層次的認識。比如一年級上冊音樂欣賞《嘎嘎小鴨子》,教師設計了簡筆畫。初次聆聽時,教師邊放歌曲邊繪畫,讓學生思考:音樂老師的繪畫和美術老師的繪畫有什麼區別?初聽結束,學生回答:音樂老師畫得比美術老師快,和音樂一樣快。教師馬上進行小結:對呀,老師是跟著音樂的節奏在繪畫。學生對這樣的繪畫很感興趣,教師再次播放歌曲,讓學生“書空”繪畫。結合簡筆畫,學生整體感知了由四句體構成的樂段。

3.立足肢體律動,整體感知。

音樂中的律動是指學生在音樂或節奏樂器的伴奏下,根據音樂的性質、節拍、速度做有規律的動作。律動教學的目的在於通過律動,培養與發展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知能力和表現能力,而不在於律動動作的本身。如二年級下冊欣賞教學《都睡著啦》,教師指導學生隨著音樂有節奏地點頭,當聽到“它們睡著啦!”這一樂句時,立刻做出安睡的動作。簡單的點頭、安睡動作不僅能輔助學生整體聆聽感知歌曲,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聽力、集中力、應變力。

通過相關的音樂律動,不僅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節奏感、協調感,更重要的是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知能力得到了提升。

4.立足通感想象,整體感知。

著名學者錢鍾書先生說:“在日常生活裏,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個感官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這種感覺之間相互挪移的現象,謂之“通感”。立足通感,指導學生整體感知音樂,能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比如五年級下冊欣賞教學《春野》,學生閉目整體聆聽音樂,教師用語言啟發學生:“春天來了,野花散發著芳香,穿著白紗的少女在花叢中穿梭遊移……”學生很快感悟到樂曲旋律輕忽縹緲、鋪陳徐緩的特點。這種浸透著文學氣息的整體感知形式,無意中深化了學生對音樂作品主題的理解,有效地達到陶冶情操、淨化心靈的目的。

一部音樂作品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教學時,不能隻看血肉,必須認識到這是有血肉的生命。教學中,教師不要“把一部音樂作品分割開來,一段一段、一部分一部分地逐一講解,逐一聽辨”,而要重視整體感知聆聽音樂,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華士實驗小學)